光武帝(八)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67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在始建国元年,即公元 9年,王莽下诏实行“王田制”。

王田制的名称取法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

事实上,我们也得承认,王莽其实还是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土地私有制不可避免要导致土地兼并的问题。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六七百年的汉末,要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实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土地私有本身就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必然的阶段―难道王莽还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只能说,王莽的做法看上去很美,可却不具备可操作性。

这样的做法豪强大地主自然是反对的,而农民又被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境况丝毫没有改善,所以对这样的改革没有一点的积极性。从这里可以看出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食古不化,他的“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的理念在当时是绝难行得通的。

当然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可历史上又何曾真正出现过那些先哲圣人向往的王道乐土呢。王莽也是从政几十年的人了,怎么就这么单纯幼稚。

又如禁止奴婢卖卖一条,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可这条禁令既触犯了从买卖奴婢中获益的大官僚、大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还如“五均六管法”一条,就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盘剥而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来扮演经济的主角,可这不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还明显是与富商大贾争利,当然要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其中的“税山泽”一款,又使在旱涝蝗灾之中指望山泽求生的百姓,没有了活命之路。

而王莽的币制改革则完全是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如此之频繁,且货币本身乃经济发展选择的必然结果,人为的改变就是对抗经济规律,结果只能是导致社会经济的大混乱。所以,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

至于对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的改变,除了增加混乱以外,似乎就没有了别的作用。

王莽在行政过程中重用佞臣,行事操切,朝令夕改,有始无终,违背客观规律,把上至官僚豪强,下至平民奴婢的各个阶层都得罪了。

问题是王莽还嫌自己折腾的不够,又把西域那些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

这样,王莽终于把自己成功的打造成全国人民的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