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以后,刘秀用十三年的时间扫荡群雄,使国家重新归于一统。刘秀并没有因此懈怠,而是自始至终勤勤恳恳的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奋斗着,最后时刻还为我们的文化做出了贡献:“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这便是成语“乐此不疲”的出处。
刘秀在位期间,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恢复民生,发展经济,蓄养国力。
先,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刘秀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其次,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建国之初,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刘秀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便是薄赋敛。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每读及此,便对“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一句理解更深一层。
第三,释放奴婢、刑徒。这一点不必多说,是一项改善民生的仁政;
第四,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在打击豪强势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典型的表现就是涌现了“强项令” 董宣一类的人物。不过度田政策最后失败了,因为遇到了豪强势力的抵制。
第五,简化机构 裁减冗员。刘秀在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第六,提倡儒学 表彰气节。刘秀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并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
这些措施的施行,加强了国家的政治统治,端正了社会风气。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