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刘秀是一代开国之君,建立了不逊于任何君主的千秋功业,但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至少是和他的盖世功业不相称。
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先,虽然刘秀实为一开国之君,但他绍汉统,国号依然取“汉”。而西汉又是一个名君辈出,辉煌无比的朝代。在这样的对比下,东汉显得黯淡许多,作为开国之君的刘秀自然失色不少;
其次,刘秀的东汉虽然也有“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这样的辉煌,但更多的时候是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政治上显得非常黑暗。这样的情况使得他的子孙,亡国之君汉献帝的名气都比他还大。一个伟大的君主,需要站在一个伟大的舞台上才能显出他的伟岸挺拔,如高祖武帝之于西汉,太宗玄宗之于大唐。可刘秀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但东汉并不能说是一个伟大的朝代;
第三,刘秀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可我们的文化传统已经习惯了皇帝是一个杀伐决断,刚猛凌厉的角色。说到这一点,真是觉得有些替刘秀不平。那些读史写史的读书人,也算是可怜的。不说秦皇汉武,就是秦二世隋炀帝这样的暴君都似乎更使世人感兴趣;
第四,那些著名的帝王,他不但是站在一个伟大朝代的肩膀上,也是站在一帮有明星效应,可谓为超级大腕的臣子基础上。如秦始皇之李斯蒙恬王翦,刘邦之汉“初三杰”,汉武帝之卫青霍去病董仲舒,唐太宗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明太祖之徐达李善长刘伯温。虽然刘秀也有“云台二十八将”,可影响实在有限,加起来都没诸葛亮那么有历史的穿透力。红花还需绿叶扶,刘秀在这点上也失分不少;
第五,刘秀以柔道治天下,不尚边功。相比那些有作为的君主,大多总是和外族人干过几仗,胜也罢,败也好,这些战争总是能激起后人的强烈兴趣,当国君主的知名度自然也水涨船高。
在这一点上,其实我们应该感受到的是刘秀的伟大仁爱。当时东汉基本可说是没有外患,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北两支,对中原的威胁不大。而东汉初年,因为王莽乱政,农民起义和刘秀的统一战争,战乱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国家已经非常羸弱,国力已经非常疲惫,民生已经非常凋敝,确确实实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生息。至于有些人说的西域问题,刘秀已经说的很明白,“中国初定,未遑外事”。自己的百姓温饱都成问题,还去管别人的事干嘛。这真正体现了刘秀“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感人思想。
刘秀不愿以百姓的尸骨去垫高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这实在可称之为伟大,可却使自己的知名度逊于他人。
第六,刘秀的对手虽然强悍,但没有几个在历史上很有名气。这是一个反面的“红花还需绿叶扶”的原因;
第七,刘秀善待臣下,没有制造那些让后世人争来吵去的屠戮功臣的话题,也没有做残杀降将降卒的不义之事;
第八,刘秀很节俭,很勤政,没有留下多少给后世人评论攻击的地方。一个人流芳百世比较难,但遗臭万年比较容易。对于接近完美的人物,人们总是敬而远之,自然关注度就没那么高了;
第九,刘秀是一个个性内敛平和的帝王,为人为君为政皆是如此。而历史总是更青睐那些霸气十足,性格棱角分明的君主,如秦皇汉武等;
第十,刘秀的私生活很简单,很纯洁,很检点,没有八卦绯闻流传于世,历史也是需要有娱乐精神的,可刘秀恰恰就缺少这个;
既便如此,我们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要用伟大完美来评价一个帝王,舍刘秀之外无第二人。他成就了安定和治理天下的伟业,又几乎集合了所有明君仁君的优点。王夫之“自汉光武以外,爰求令德,非宋太祖其谁为迥出者乎”以及“唯光武允冠百王矣”的评价是非常客观公正的。
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