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的这么一句评语,让曹操在历史这方大舞台上当了一千七百多年白脸奸臣的角色。
好在当年阿瞒同志心胸豁达,听到这一评价的表现是“太祖大笑”。也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有能力有才华有志向,率性大气,不拘泥于文字游戏的这么一个人,而且他的一生也确实是这样表现的。比如“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在那篇著名的《讨曹檄文》里就把他祖宗三代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可后来投降曹操,照样受到重用。
在历史上的开国帝王里,曹操的条件不是最好的,但还是比那些白手起家干革命如刘邦朱元璋之辈好了不少。即便在汉末三国这个群雄逐鹿的政治舞台上情况也是这样。他是一**,又得曹家及夏侯两家的经济人力资源,在国家承平时节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即便战乱也能比较容易的拉起一支队伍。
这些先天优越条件可是编草鞋的刘备所不敢奢望的。当然比起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政治优势还差的比较远,就是和已历三世,领有江东的孙权相比,也多有不如。
史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不治行业”。机警就是敏感性高,同时又深谙权术之道,一看这做派,就知道曹操将来是干政治的好手。正因为里面充满了权力、抱负、**、美色、金钱这些诱惑人的东西,所以政治是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玩的转。
竞争激烈意味着回报高,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因此无论是承平时节还是战乱时期,搞政治都是风险极高的。成则位极人臣,甚至君临天下,败则身死东市,祸遗子孙。政治就象一根正弦曲线,可以把你送上巅峰,也能把你打入地狱。所以无论古今,一个人要从政,第一要心理素质好,第二是千万不能是个老实人。
由于出身好,根正苗红,灵帝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早期的曹操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畏权贵、严于执法、忠于汉室的能臣。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而且他还敢来真的,有一次圣眷正隆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有魄力,有眼光,有手腕,年轻的曹操治理洛阳便表现出优异的政治才干,是无愧于“治世之能臣”这一评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