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十四)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10

曹操身上发生过两件事情,深刻的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下面来简单谈一下。

第一件事情是,曹操自偷偷辞了董卓的官,往家里赶路过成皋时,去拜访故友吕伯奢。因疑心吕伯奢一家图谋杀害自己,便先下手将对方杀死。关于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都出现在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中,分别有三个版本:

一、《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二、《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我们都知道,裴松之的历史观点是尊刘贬曹的。抛开这点不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的真相:

先,第一条注引最有可信度,毕竟《魏书》是史书,而《世语》与《杂记》更像是记录传闻趣谈的野史。如果事情真如《魏书》所载 ,那么曹操对这个事情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相反应该得到表扬,毕竟也算是为民除害嘛,而且第一种情况最为合情合理;

其次,《世语》的记载实在奇怪,曹操去拜访吕伯奢,“五子皆在,备宾主礼”,情况很正常,为什么曹操要晚上杀人?而且曹操对董卓不辞而别,即使算个罪,估计董卓也不会因此马上在全国通缉他吧。即使通缉,他曹操应该走了几天命令才会发出去,那缉拿他的告示会这么快跟着它跑到成皋来吗,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第三,最值得讨论的是第三条注引,因为这里曹操说了一句深刻影响后世中国人处世精神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首先,曹操说这句话的神态是“凄怆”,证明他为此很痛心,而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理直气壮。其次,对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的理解。经过《三国演义》那么八卦,这句话就变成了“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其实这句话应该解释为:难道是我对不起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就如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是“难道”之意,后人倒好,直接就把“宁”想当然的理解成“宁可”了。同时“毋”在古代是“没有”的意思,而不是“不准、不许、莫叫”等。

曹操在临死前还说:“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似乎可以说明他不会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

至于曹操还杀了吕伯奢,随行的陈宫因此对曹操品性非常失望,以致不辞而别等情节,就完全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和渲染了。因为以上三条都没说曹操杀了吕伯奢,其次是陈宫并未担任*县县令,也没有捉住曹操然后释放的事情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