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十五)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77

第二个事情是来自陈琳为袁绍写的那篇有名的《讨曹檄文》。里面有这么一句: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句话使得曹操成了中国的盗墓祖宗。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檄文,一般都是骂人不打草稿的。陈琳这篇檄文虽然文采斐然,可骂曹操一点都不含糊。

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一“官职”的记载。事实上,象曹操这么一个传统观念比较重,对名节还比较在乎的人,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设置这么一个违反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官职。毕竟,中国人对盗墓这种惊动先人的行为是非常不齿的。清代的毛宗岗就评价《三国演义》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

当然,东汉末年的另一个猛人董卓倒是狠狠的挖掘了东汉的皇陵。由于民间有曹*后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加上《三国演义》根本上是贬曹的,所以难免把董卓的犯罪行为记到曹操头上了―唉,曹操还真是比较冤的。

曹操并没有代汉自立,曹魏对汉室的态度要远比后世权臣篡位时要好许多,可曹操在历史上大多是受到贬抑的,而且这种观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其实如高欢、宇文泰、杨坚、李渊、朱温,还有南北朝时南方政权及五代王朝的更替,那些权臣的作为可都比曹操要狠多了。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先,中国第一个享国长久的大王朝汉朝毕竟是在曹操手里终结的,在他之前改朝换代的就只有一个王莽,已经被牢牢打入历史的另册了。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要趁早,才能在历史上造成大的影响,这有点象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

其次,三国是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后第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个时期自然备受后世关注;

第三,三国很精彩,三国的人物很精彩,自然更赚眼球;

第四,曹操是一个内涵很丰富,很能制造话题,很有娱乐精神的这么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些做派使后世一些人恨得牙痒痒的,各种评价自然也就满天飞了;

第五,《三国演义》对此也是“功莫大焉”,受此影响,明末清初以来对曹操的评价愈发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