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司马氏政权的统治,司马炎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大封宗室,二是罢废州郡武装。
先来谈晋初的大封宗室为王,这和西汉初年大封刘姓为王情况差不多。藩王们可以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经济方面也有很大的自主权,在自己的王国内有很大的权势和独立性。司马炎之所以重拾这么一个很危险的政策,主要有下面一些原因:
先,司马炎是吸取曹魏过度压制宗室势力,使得司马氏得以篡权夺位成功的教训,所以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希望以此拱卫帝室。
曹魏压制宗室子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它继承了汉朝的政治传统,对皇室宗亲的势力控制得比较严。其次是曹丕当年和曹植争嫡的斗争非常激烈,后来曹?也是在最后一刻才被确立为继承人,这样的经历自然使得他们对近亲的皇族有很深的戒心。这从他们两人托孤选取的大臣就可以看出来。
历史总是在借鉴教训和积累经验中前进,关于分封一事就是这样。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二世而亡,使得后来的汉统治者认为有必要分封一部分宗室子弟,结果发生了有名的“七王之乱”,差点颠覆了朝廷。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西汉前前后后花了上百年时间,教训可谓深矣。
到了曹魏时期,因为政治惯性及一些特殊原因,对宗室势力压制的比较厉害,以致帝室孤弱,终致灭亡。
司马炎吸取这一教训,当然反其道而行之,大封宗室。结果导致史上最大的藩王混战,彻底葬送西晋王朝的国运。
后来的隋唐宋又从司马炎的做法上看到了这种做法的消极危险之处,自然对宗室子弟的权势又控制得比较紧。结果隋唐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宗室无所能为。而北宋如果不是因为走漏了一个赵构,估计当时国祚也就终了。这样的教训自然被朱元璋看到了,所以他再一次祭起了分封这个法宝。最后的结果是出现了人所共知的“靖难之役”。
事实证明,在半分封制下分封宗室子弟为王,是一项极为危险复杂的政治行为。一不小心,国家就会出现*,江山就会被颠覆。但帝王们并非没有看到这一点,可他们一般都认为,分封子弟即使出了乱子,再怎么着江山也是在自家里人手里,而不分封的话,那么就会有江山易姓之虞。所以分封制才会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在汉、晋及明这三个实行分封,并惹出了大乱子的统一王朝中,明朝的情况最好,靖难之役后逐步去掉了其中的危险因素,而保持了其中屏藩帝室的积极功能。处理最差的是西晋,最后因此而亡国,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对司马炎这一苦心孤诣做法的极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