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社会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畸形现象就是大臣贵族间斗富竞奢。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士族生活文化注重表面形式,更重要的原因是门阀士族对政治经济的垄断,敛聚了大量的财富,这为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作为最高统治者,司马炎尽管早期提倡节俭,但在国家一统之后,斗志逐渐消逝。对贵族世家间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生活现象非但不加以打压和阻止,反而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这使得奢侈之风愈演愈烈。
在国家刚刚统一,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形势下,这种社会风气只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削弱国家的凝聚力,加大社会的对立。为维持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没有筋骨,注重浮华,对底层人民漠不关心的肤浅的社会价值取向。
以这种价值观念支撑的王朝注定是虚弱而不能久远的。
后世认为,西晋的短命,还在于没有处理好当时的少数*,毕竟它最终是亡在异族人手里。
自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初年,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以致“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时间久了,南下东进的少数民族自然会和当地的汉人发生摩擦,产生矛盾。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连续不断的胡族内迁引起胡汉双方的矛盾,严重动摇了西晋政权的统治根基,大规模的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这样的情形就很象当今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
当时西晋一些官僚也察觉到形势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以郭钦、江统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张。他们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胡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并以“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办法隔绝胡汉接触,来防止胡人的反抗。但由于各族内迁及胡汉杂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而徙戎的主张无法实施。
后来西晋王朝祸起萧墙,发生了持续时间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在斗争中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使得一些部族首领势力日益坐大,并因此产生觊觎中原之野心。而晋室内部*至极,地方防务不修,连年天灾**,西晋王朝摇摇欲坠,遇上强悍的胡人遂一推即倒。
归根结底,胡人入侵只是西晋灭亡的外因。当年即使把胡族强制迁徙回原住地,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这种强制迁徙肯定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反抗和*,二是如果西晋自己不出问题,胡族无论在哪里,以当时的力量对比也成不了事。可倘若晋室衰微,那么胡族即使迁回去了,也会侵犯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