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十五)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30

我们还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东晋的桓温和刘裕也进行过几次北伐,可每次的兵力都是四五万,没有超过十万的,而且战绩还算蛮不错的,难道东晋的战斗力就一定比北朝的强很多吗。

这里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东晋北伐时,都是北朝分裂时期,征伐的对象也是小国家;二是东晋是一个军阀专权很严重的朝代,军队一般都在将领自己手里面,而前秦则不同,军队在国家皇帝手里面。这个差别就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大家都知道,在民营企业里一个人一般顶国有企业三个人用。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桓温和刘裕都是难得的军事家。

第二个问题是一般在创业之初,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可是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仗是越打越多,战斗力好像还越来越弱。比如前秦灭前燕时就只用了六万人,打一个襄阳用了十七万,灭代时用了三十万,可淝水之战用了九十来万。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刚开始的时候,军队少,每一次征战无论主帅还是士卒,都怀着破釜沉舟置之死地的信念的去打,所以战斗意志极强,自然战斗力也就有了。

可越到后来,君王的家业越来越大,他就越来越不敢去冒险,越来越在乎自己的这些家当。所以为了保险,他派的军队自然越来越多。

而对于领军将领来说,越到后来,他的官就越大,以前是逼得没办法,现在高官厚禄,谁还愿意拼死去打,打得再好挂了的话,成了烈士亏了的还是自己。

对于士卒来说,人越多他们自然越有安全感,打仗如果有了过多的安全感,战斗力自然就越弱―因为他们总认为那么多人,来了事情总有别人顶着。

所以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本来军队应该越打越强的,却变得越来越弱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看君主的手段气度了。

再来谈一下选帅的问题,苻坚最后定的是苻融。前秦实在有那么多名将,不知为什么要选一个本来就反对这次战争,且军事能力并不是很出众的人来做领导。可能是苻坚觉得他很忠诚,而且资格又比较老的缘故。

可问题是派了那么多兵,他自己还跟着跑来了。皇帝亲征可是关系国本的大事,一点马虎不得。苻坚这样做可能基于两点:

一是前方将领本来就有战与不战的不同意见,而且存在本族将领与异族将领不和的问题,需要他出面进行协调和弹压;

二就是这样的统一战争可是几百年难得遇到一次,是千秋伟业啊。自己跑到前线去溜一圈,青史上也可以留一个“亲帅百万之师,谈笑间江南遂定”的美誉。

既然来了,苻坚呆在项城坐镇指挥就是了,这样既鼓舞了军心,又安定了局面。而且你苻坚不是羡慕汉家的*气韵吗,那就学着谢安的下下棋、抚抚琴,看看歌舞什么的。具体的领兵打仗不是苻坚的专长,让将军们自己去折腾就是。可苻坚很热心,很勤快,一下又从项城跑到了最前线,还去做了一个看似英明,实则大谬的决定。如果他不跑过去,那么即使败了,在项城的几十万军队也就不会跟着前线一样作鸟兽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