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一般对外的战争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本族的统治阶级上层,因为战争可以给他们带来财富,地位,土地,还有女人。可这次前秦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却异乎寻常的反对进行这场战争,理由除了上面四条冠冕堂皇的之外,我想还有这么一些:
先是作为统治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更加能了解到氐族人与鲜卑羌人等异族的对立情况;
其次,之前一系列的王公大臣谋反,使得他们意识到前秦的统治并不是很稳定;
第三是苻坚在他们眼里可能更加信任异族人,优待俘虏也是出名的,既然辛辛苦苦征战还不如一个外族抵抗者,心理自然不平衡,也懒得去冒这个险。
至于王猛临终遗言不可伐晋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东晋为华夏正朔―这一点经不起推敲的,历史上正朔被化外夷民推翻的多了;二是鲜卑羌人为前秦世仇,迟早为国家的祸患。这一条也不能说它完全在理,因为哪个国家统一不是要征服异族的呢―鲜卑羌人反叛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的―那就是秦国遭遇大的挫败。但如果前秦胜了这场战争呢,自然就不会有那样的结果了。而且淝水之战发生时,王猛已经死去八年了,形势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化。他的话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教条化。
但即便如此,个人虽然认为苻坚此时决战胜算也很大,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他晚五年到十年进行南征会更好。
先,有了这段时间,他可以提高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自身的号召力。这样的话,国家才有了抗得住失败的能力;
其次,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操练兵马,尤其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师;
第三,有了这段时间,他可以静待南朝生变―毕竟那时东晋内部也不是很平静;
第四,到时他就可以等吕光那支征西域的大军回来加强长安、洛阳和邺城等地的军事力量。
既然战争已经开始了,那可以接下来讨论一下战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先是兵力问题,史书记载苻坚南征兵力是九十七万。以当时秦国那样的大国,而且一直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所以它的常备军应该在六十万左右,考虑到当时吕光带了七万去西域,同时偌大的国家各地需要防守屯兵,所以南征时派遣二十五万做先锋是正常的。
为什么前秦要派这么一支我们认为毫无必要的大军呢―苻坚应该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先,在淝水之战前的襄阳之战和三阿之战,都让苻坚认识到东晋军队有非凡的战斗力;其次,当年灭代时用了三十万,面对比代强大许多的东晋,用兵九十来万也不能说过多;第三,既然那么多朝臣反对,就更加使苻坚谨慎―打仗最谨慎的是什么,就是多派兵。兵力占绝对优势,胜利就越有把握―大家都这么想,苻坚也这么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