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六)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65

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弘突然宣布退位。一下把还只有四岁的幼儿拓跋宏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拓跋弘为什么要在自己风华正茂,颇有作为的时候退隐,后来人对此有过一些争论。《魏书.显祖纪》和《北史.魏本纪》的解释是,拓拔弘热衷于老庄、佛图之学,因此看破红尘,“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想抛开政务纷繁的皇位去过清静优雅的生活。实际上,这种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后来拓跋弘退位之后,并没有丢开政务去过那种“优游履道,颐神养性”的悠闲太上皇生活,而是继续执政,相反比以前更加勤政,更加有志。

《魏书•天象志》却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以当时的情形推之,这种说法比较靠谱。《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在引用这条史料之后,曾以“冯太后若迫显祖传位,当夺其大政,安得犹总万机”为由,对此表示反对。显然,胡三省是从狭义上去理解“迫于太后”这句话的含义了,认为它是指冯太后强行指令拓拔弘让出皇位,所以觉得于理难通。

事实上,从冯太后的身份和地位及北魏宫廷中权力分配情况看,她也不具备这一条件,何况当时拓跋弘是掌有相当大权力的,并不是平常那些太后专政下的傀儡皇帝。可是应该看到,冯太后是个既热衷于政治,又精于权术的女人,她和拓拔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她完全可以利用其太后的地位和在宫中的便利条件,在朝堂内外营造一种氛围,使拓拔弘处于一种被逼迫的内外交困之中,不得不寻求解脱,让出皇位,这才是“迫于太后”的本意。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拓跋弘被迫禅位的原因:

先,因为杀李奕以及长期积累的其他矛盾,使得拓跋弘和冯太后的关系已经形同水火,如果没有一方做个姿态后退的话,那么一场火并在所难免。拓跋弘看到了这种危险,他可能不愿意因此而使国家处于动荡之中,所以决定自己退后一步;

其次,冯太后因为铲除乙浑,在朝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她归政于拓跋弘后,一直没有放弃对朝政的发言权。这使得她的身边有一个庞大的政治势力集团,足可以和作为皇帝的拓跋弘抗衡;

第三,拓跋弘毕竟是冯太后一手带大的,怎么说也有母子之情在里面。而且拓跋弘是一个“仁孝纯至”的君主,要他断然下手对付有大恩于己的冯太后,一时也难办到;

第四,拓跋弘整顿吏治,以极为严厉的手段打击贪污*,给他自己造成了许多的敌人。因为在当时北魏官员贪墨可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五,拓跋弘推行依法治国以及在鲜卑族里提高教育水平的行为遭到了许多守旧大臣的反对,这些也都使得拓跋弘很有挫败感;

第六,最为重要的是,拓跋弘主动禅位更可以看作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如果他的儿子拓跋宏即位为皇帝,那么冯太后就是太皇太后,而他就成为了太上皇。这样冯太后就没有多少理由再干预朝政。

事实上,拓跋弘根本就无法将冯太后赶出权力中枢,因为她已经是树大根深,再说皇帝一直抓在她的手里。在拓跋弘被毒死前当太上皇的五年时间里,北魏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来的格局,那就是冯太后和拓跋弘共同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