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就又有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刘裕这次北伐后秦,是否不必亲自前往,坐镇建康即可,那样不就可避免南返后将帅不和,民心离乱的情况?其实,刘裕亲自率军北伐也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
先,刘裕自己是靠军事起家,自然对军权抓得很紧。如果他不亲自出征,必然要派一人为主帅主持北伐事务,但刘裕肯定不愿军权假手他人。朱元璋当年派徐达北伐,后来也是亲临开封指挥了的;
其次,刘裕北伐的初衷可能是要以此恢复中原,这从他收复洛阳后就有迁都之念可以看出。既然他有如此宏愿,亲征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三,刘裕手下没有一人可以担当指挥北伐重任,看看他离开之后,将领相互倾轧的情况就会清楚这一点。刘裕对此肯定也是心知肚明,只有他自己亲自出马才能压服众将,起到居中调度的作用。
刘裕的北伐没有取得朱元璋那样的成功,也是有其原因的:
先,刘裕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他虽然*的主要对象是后秦,但北方还有赫连夏及北魏这两个强敌在紧盯着他。尤其是北魏当时的实力并不比刘裕弱小,正处在国家发展的上升期。总体而言,南方对北方,力量并不占优势。而朱元璋面对只是一个被内部争斗闹得疲弱不堪的蒙元,此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可以说朱元璋的北伐是有巨大优势的;
其次,刘裕当时虽然已经掌控朝廷实权,可毕竟名义上还是一个臣子,一不留神,就会遭人暗算。而朱元璋后方稳固,当时已建立明朝,他早已是名正言顺的当家人;
第三,刘裕北伐时的中原关中地区,经过“五胡乱华”,情况是犬牙交错,华夷混杂,胡风甚盛。而朱元璋时,虽然北方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异族统治,但基本上是接受汉化。即使蒙古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也并未在北方实行胡化。所以对于北伐军来说,情况倒还简单许多;
第四,朱元璋手下有一大批如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不世名将,这些将帅放到任何历史时期都可说是难觅敌手。而刘裕手下的王镇恶、沈田之及朱龄石等人,虽也是能征善战之辈,可比之明朝诸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刘裕的北伐使许多人扼腕叹息不已,认为如果历史再多给刘裕十年,或许他能再次北伐,统一天下。客观的说,这种前景可说是微乎其微,一是当时北魏正在迅猛发展的上升期,随后的太武帝拓跋焘也是一代军事奇才,加上北魏统一北方,在力量对比上再次出现北强南弱的基本态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刘裕的北伐军在关中行为极为恶劣,史载刘义真撤退时,“将士贪纵,大掠而东,多载宝货、子女”,尽失人心。即使刘裕再次北伐,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