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那以后,他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反而对萧宏更加信任了。可是这个糊涂王爷也没消停,后来他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永兴公主萧玉姚私通,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永兴公主倒是有些廉耻之心,于是自尽。萧宏的脸皮厚,心理素质好,忝着脸活了下来,萧衍也没有怪罪他。
军队到了这样王爷手里,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这次北伐最后虽惨淡收场,但其中却引出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到达洛口后,萧宏命咨议参军丘迟写信劝降不久前叛粱降魏的江州刺史陈伯之,这便是有名的《与陈伯之书》。文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之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汉,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一句,每每读来,皆是满口余香。
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萧衍不顾臣下劝阻,从战争的角度出发,征集军民20万人,修筑浮山堰,采取“以水代兵”的战术,企图筑堰阻水,以水灌淹驻寿阳的北魏军队,企图达到夺回寿阳的目的。至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四月,淮堰始成。可由于淮水暴涨,浮山堰于梁天监十五年九月被冲垮。据《资治通鉴》卷一四八“梁纪四”中记载,当时的情景是:“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万余口,皆漂人海。”
不知梁武帝在敬佛念经的时候,是否也对这二十多万无辜老百姓的冤魂有过点滴的愧疚。
说到魏武帝掌国期间的武功,就不得不说那个以七千人横行魏境,攻必取,战必胜的白袍将军陈庆之。
陈庆之出身微寒,“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在南朝时分,这样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坦荡的仕途。贫苦人家的孩子,又不是出身将门,自然“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不过他运气好,做了梁武帝的侍从,且性格祗慎,重要的是他的棋艺可能比较好。而梁武帝呢,恰恰又是嗜棋如命的皇帝,“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只要哄得领导高兴了,功名前程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