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十三)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66

其次,隋文帝在人才发现及选官制度上有一个创举,这个创举可说是对对以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影响至深。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科举制度。

秦朝以前,由于国家政治制度上采用分封制,所以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诸侯混战,稳定的世袭制度开始崩溃,于是便有了“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大量来自民间的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同时国家还兴办太学,可是规模非常小,不足以满足国家做官员数量的要求。这两个制度都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实施的。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可随着门阀政治的兴起,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整个南北朝用的都是这个制度。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原意是想恢复汉代的察举制渡,可后来发现也不适用,于是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到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为中国以后历朝历代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同时统治阶级藉此笼络了读书人,使得统治手段更加文明先进,从而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由于科举的导向作用,也普及了知识,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得僵化了就否认这一制度的伟大、先进以及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正是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加上隋末唐末的战乱,腐朽的士族政治才最终被扫进垃圾堆,使得寒门出身的有才之人能够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