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十二)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39

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隋廷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杨坚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单于款塞”。同时,隋王朝的军队歼灭或重创了吐谷浑、契丹,取得空前辉煌的胜利。

其中,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王高元率骑兵万余进犯辽西,成为隋丽战争的导火索。隋文帝发兵30万,由大将宇文述率领进攻高句丽,结果大败,只剩少数人逃回辽东。由此可见,在当时高句丽确实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且战斗力也非常之强。后来隋朝灭亡,实际上就是亡于高句丽之征。

这样一个劲敌,如果一时半会打不下来,就应该、耐心的等待时期,采用更为适合的战略。在这一点上,隋文帝和唐太宗比较明智,没有意气用事。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光看到自己的强大,也应该看到敌人的优势所在。尤其是唐太宗,在高句丽那儿没有讨到多少好处,马上改变策略,经常去骚扰一下,使其疲惫,后来他儿子再接再励乘隙把辽事给搞定了。

反观隋炀帝,就非常不理智,给人的感觉他就是喜欢那个盛大的场面罢了,一出手的就是上百万大军。他就没想过这一百万要多少人做后勤才能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他看到的只是军威之壮,兵甲之盛,没有看到这百万人背后是多少个家庭,是多少父母妻儿的翘首以待,更不会想到这些他视之为草芥的平民是他这个辉煌帝国的基础。军国之事,务以稳妥持重为先,可文人的好大喜功、*薄德、沽名钓誉,在隋炀帝身上可说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在隋文帝晚期,国威兵威之盛,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有其匹。

与成就统一大业,扫清边患这样的武功相比,隋文帝在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足以笑傲古今。

先,隋文帝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为宇文泰所创立,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但是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隋文帝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并加以改革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但与前朝不同的是,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而其中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在三省下面的具体办事机构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度支,后来改成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都官,后来改成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三省六部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以后一千四百年中国封建王朝政府组织的基本模式,影响可谓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