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说了太多了,再回到大明朝吧,这个拥有如此规模的科技实力、高度对外开放、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治日趋*、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文化灿烂、异彩纷呈的世界头号强国,怎么会突然崩塌呢?何况大明老号的最后一任掌柜崇祯是出奇的勤奋啊!
我对这一问题常常思索不出答案,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后,我才得出了结论:
天意!这完全出自于一次偶然!不是大明腐朽不堪,不是崇祯皇帝和大臣们能力太低,不是李自成能征善战,也不是满州八旗天下无敌。这些都不是原因,原因只有一个:自然界根本难以琢磨的天象异常!
人类在这个宇宙中实在是太过于渺小了!渺小的随便一个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瘟疫,都会将大批的地球居民无情的瞬间摧毁,尽管他们能够建起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尽管他们可以飞上蓝天、下到海洋,可依旧还是脆弱不已。
明朝后期的辉煌和灿烂丝毫无法改变它被自然界摧毁的可怕命运!
经过后世大量天文学家的缜密研究,终于肯定的认为:在17世纪前后,由于宇宙中几大行星的运行异常,地球上出现了一个相当长的“小冰河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个气象术语,而是一个夺取亿万生灵性命、导致社会大*的可怕魔咒。这场突来的“小冰河时期”,根据气象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测算,跨越了几十年,尤其是从158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一段时间,气候的寒冷只有1000年以前的某个时段才可能会遇到。几乎所有的太阳黑子消失了长达七十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宇宙射线的流量降低,因此可以说,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一来,这可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
气候的突然转冷,并且不断的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农作物的大幅减产。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造成明朝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是陕西、山西,接着河南、河北,再后来山东、江浙、湖南、湖北,大旱灾频繁降临。在旱灾肆虐的同时,另一场灾难――鼠疫在山西爆发后,迅速波及了整个华北,连北京城也无法幸免。
一年半载的短暂灾害倒问题并不太大,大明朝挺一挺也就挺过去了,可是这场持续长时间和大范围、高密度的灾害终于把大明朝彻底拖入了深渊。
地球另一端的欧洲在这场灾难中也受到了重创。英国一位牧师在日记中清楚记载了气候影响导致的艰苦时期:“季节寒冷,日子艰难,玉米和商品的价格上涨,找不到工作……。”由于农业谦收引起的饥荒、瘟疫席卷欧洲,破坏巨大,不少专家认为,曾经流行欧洲,夺取欧洲将近一半人口的黑死病,也与这场“小冰河时期”有着紧密关系。
长期的自然灾害,必然导致社会的严重*。据统计,在法国的普罗旺斯,1596-1635年间发生了108次民众起义,1635至1660年更多达156次,1661-1715年则达110次。在一个仅有60万人的社会,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374次的巨大起义数字令人极为震惊!
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欧洲国家的政府管理职能被予以改革和强化。例如,英国政府逐渐接管了济贫事务,发展起以济贫法令为基础,以政府授权地方官征收济贫税,建立济贫院,实行教区安置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济贫制度,这成为日后让世界羡慕不已的西方福利制度的起点。
为了应对粮食危机,欧洲各国政府出台各项措施,或者限制本国的粮食出口,或者到国外去采购粮食,而这后一种,直接促使了贸易活动的空前频繁。
与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到处圈占殖民地,开启了东西方的商品贸易不同,粮食危机直接关系到欧洲国家的生存,为此他们派遣了大批的船队和采购人员到处采购粮食,如1631年,西班牙北部、东部以及葡萄牙爆发了17世纪最为严重的饥荒,大量荷兰商船把波兰谷物运到法国西南部的南特、波尔多、伯约纳,再由那里的英、法、汉堡船只把粮食运到伊比利亚半岛的里斯本、阿利坎特、巴伦西亚和那不勒斯等地。在1635年以后,英国船只经常到法国南部沿海去购买由荷兰商船运到那儿的粮食,再把这些粮食运到伊比利亚半岛
从上面这两则例子就可以看出,荷兰、英国几个最为活跃的运输承包商、粮食贩子,从中获得了切实的利益,充分认识了贸易和中转的重要,这为他们完全树立以海洋立国、以商业立国的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另外一个结果,欧洲国家纷纷改进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培育新的种植作物(其中我前面说的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马铃薯立功不少)、改变饮食习惯和结构,部分国家围湖造田,扩大种植面积,通过这些努力,欧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粮食,为以后欧洲实现工业革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