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喋血南京(6)
作者:缥缈儿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73

朱以佐这鸟人信口雌黄,目的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长满清的志气,灭我们的威风,坚定管效忠抵抗的决心。结果很自然,一番意见发表后,朱以佐的虚假情报被管效忠这位忠实的听众积极采纳。管效忠也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和我们城外的大军对抗到底了,但是表面文章依旧没有松懈,他派遣代表前来,进行纳款请降之类的障眼法。

我那几天正在督促士兵们修筑工事,参谋潘庚钟说道:“细看城内,必然空虚,可以下令四面攻击,依靠云梯等攻城器械,这南京城肯定能唾手可得。”

这位足智多谋的潘参谋说的没错,还是抓紧时间,攻下南京城要紧。就在我下令士兵们赶快准备攻城器械,进行攻城前的各项准备时,管效忠的谈判代表来了。

这位代表的措辞十分诚恳,所说的道理也令人十分信服。他带来的管效忠同志的意见是这样的:

我,管效忠,本来应当大开城门,欢迎远道而来的广大明军指战员,但是由于满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守城超过了30天,一旦被敌人攻占,守城将领的家属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我本人和几位手下的家属都在北京,不敢拿全家老小冒这个险,希望明朝友军能够宽限30天,到时我们自然打开城门欢迎。”

我没和管效忠打过什么交道,但看这位代表的发言,好象倒是十分合情合理,出于对支持革命的敌营同志的敬意,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约好在30日后开门欢迎,否则一旦违约,到时候杀进南京,寸草不留,并厚赏了管效忠的代表,让他把我这个意见带回给管效忠。

管效忠收到我的反馈意见后,大喜过望,对周围将领说道:“这真是朝廷之福!”然后秘密联络四方,召集兵马。

我这回算是中了管效忠的套了。

潘庚钟是个明眼人,看出这里面的蹊跷,向我说道:“这是管效忠的缓兵之计,不能相信,应当速速进攻才是。”

我那时也不知道是犯什么糊涂,竟然对管效忠的投降抱有很大希望。不过管效忠说的也的确是事实,满清为了防止将士们不战而逃,确实有这方面的潜规则。

潘庚钟对管效忠的请降丝毫没有什么信任可言,他督促我尽快给管效忠下最后通牒,争取让其拿出实际行动来。

不过我依旧没有采纳潘参谋的意见。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1.出于对投诚同志们的爱护和信任。由于自古以来的战争,都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现在管效忠已经表示要投降,如果还再这么催促,很容易挫伤这些投诚同志们的热情。

2.考虑到南京城的历史和地理因素。南京是大明朝的首都之一,我们太祖朱元璋同志就埋葬在这里。对这座有着重要意义和历史的光荣城市,我的想法是能够和平解决最好,这样既能达到目的,又能起到思想宣传的作用,让江南百姓都知道我们仁义之师、威武之师的英雄气概,对以后开展革命斗争,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双方军力对比。海战一直是我们的强项,可是陆战和攻城,都是我们的弱项。一旦真要强攻,不但我们的攻城能力偏弱,而且也可能旷日持久,死伤数目不小,战果远不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4.驻扎在松江,也就是现在上海地区的清军将领马逢知,此前曾经表示想站在我们大明这边,可是还没有谈妥。围困南京城,从总体上来说,南京城内的守军有数万人,粮草充足,军事器械齐全,我们的军力并没有出现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我有些担忧,如果有马逢知的骑兵前来参战,那么攻城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

5.南京的周边地区已经纷纷陷落,就剩下这一座孤城,还能坚持多久?投降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第一个接到管效忠的求救信,并火急火燎赶过来的,就是那位镇守崇明岛的梁化凤。他带领了500名骑兵,急匆匆的赶到南京城。本来在南京城外我就可以一举将这几百号人打个稀烂,可是考虑到管效忠已经答应投降,就没有必要去打击他的热情,对于过来走亲戚的朋友,网开一面也应该没什么。再说了,以前在攻打漳州时,我就是敞开大道,让援助漳州的清军进城,结果漳州城里人满为患,最后饿死了不少人,这次继续用这招也应该没啥错。

继放走朱以佐、相信管效忠投降后,让援军进入南京城是我犯下的第三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