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薛宝琴怀古诗――赤壁
书中第五十回写道:
宝琴走过来笑道 : "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 诗虽粗鄙, 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
薛宝琴的怀古诗除她说的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外,还隐含着讽政,这方面曹雪芹当然不敢说在明处,只好说“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首发” 怀古诗中也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谜底,以后再分析。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
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
无限英魂在内游.
怀古:三国的“火烧赤壁”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公元二世纪末,中央集权政府东汉衰落,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占据了中原、巴蜀和江东地区,而曹操的势力最强大。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打败刘备,占领了军事重地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迫使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汉口)。曹操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当时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从江陵(今属湖北)沿江东进,直逼夏口。孙刘联军五万人逆流北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相遇。曹操为了克服北方士兵不会水战的不利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首尾相连,铁索相锁,结果在孙、刘的火攻中全军覆没。
赤壁沉埋水不流――曹操沉没的战船堵塞了江水。
徒留名姓载空舟―― 沉没的战船上可能还有牺牲的将士的姓名。
喧阗一炬悲风冷――形容战船被火烧的一刹那。
无限英魂在内游――水中还有当年的无数英灵。
喻物:竹火罐
民间有用竹筒把口磨平当祛风湿的拔火罐的。火烧赤壁暗示“火患”――火罐。
赤臂伸来酸不溜――腰酸臂疼才用火罐。
点燃绵芯在空竹――点燃沾酒的绵芯放在竹筒内。
喧阗一炬杯封紧――喧阗:声音大而杂,且充满,这里说火充满竹筒。因为负压的作用竹筒吸附很紧―― 杯封紧。
窝陷印痕在内留―― 取下火罐留下紫红的印痕。
讽政:文字狱
赤体重埋碎莫留――吕留良遭鞭尸,尸身粉碎。
独留名姓侪松竹――先贤的高风亮节如松竹长青。
闲恬一句杯风吟
诬陷先贤在牢狱――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另附:江苏东台的举人徐述夔去世后,其子为纪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楼诗集》。集中有诗句“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被指用“壶儿”喻“胡儿”,被暗指满清。还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后来乾隆帝称“用朝夕之朝为朝代之朝,不用上清都、到清都,而用去清都”,因此是“显有兴明灭清之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仇家蔡嘉树检举诗中辱骂清廷,于是酿成大案,牵连的人很多,只要是涉及到一柱楼诗者,均一个不漏地查过去。乾隆帝指示:“徐述夔身系举人,却丧心病狂,所作《一柱楼诗》内系怀胜国,暗肆底讥,谬妄悖逆,实为罪大恶极!虽其人已死,仍当剖棺戮尸,以伸国法。” 按:徐述夔反诗事发生在乾隆年间,与红楼梦成书之年似有矛盾,故附于此,仅作参考。)这两句意思是:闲恬之时的一句关于杯(且把壶儿抛半边)和关于风(清风不识字)的小吟竟然招致诬陷被戮。
讽政:扬州屠城
清顺治二年四月(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满清征服军队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尸体层埋穴复愁――大屠杀导致尸体无处可埋。
独留名姓在空州――扬州成了空城,徒留扬州之名或徒留土人之姓名。
喧阗一炬北番进――形容扬州破城之日。
无限英魂在内游――扬州成为恐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