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厂甸卷,书签下的内容为:
厂甸四号,宝铭堂,店主李建吉,字叔谦,河北冀县人。1928年设店。店伙张进台,字耀三,与李建吉同县,工书法。李氏常至南方各省收书。1939年,与白延智、王藩周伙购北京西城蒋式煜家藏书,价四千元。其中有宋刻本《二程遗书》一部,经王藩周售与天津周叔叟先生;元板《层渊文选》,售与富晋书社,价二百四十元。1943年,李建吉与李纯如及修绠堂伙购李盛家藏书,多抄校本。其中有:汲古阁毛氏抄本《九僧诗》一册,有各家收藏章,为毛抄中最精,价一千,售与上海;宋刻残本《通鉴纲目》,宋朱熹撰,乾道壬辰四月刊本,半页八行,行十七字,注双行。同年,张耀三由济南彭辑五同业处得明韩霖撰《守囤全书》。后在湖南长沙市与张金华伙购民间陈家藏书一批,其中有《刘忠诚公遗集》六十六卷,又附录一卷,此书传本极少,一般图书馆皆无,唯北京大学图书馆存半部。盖此书板刻竣未久即遭兵焚,售价三百六十元,归中国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收藏。
李建吉曾在烂纸房内,购得敦煌唐五代写经残页大小三百余块,售与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图书馆两处。同时得道光十二年《都门竹枝词》一卷,附《绩都门竹枝词》一卷,张子秋撰。张子秋自号“学秋氏”,江苏人。
第四本书的封面上写着:琉璃厂秘闻――卷三,古籍善本类。
1937年,翰文斋韩林蔚,邃雅斋董金榜,来熏阁陈杭,宝铭堂李建吉同小沙土园路西四号文昌会馆内披古阁徐耀卿于西安伙购得王吉庆藏书一批,价六千。其中有《东林列传》一部,二十四卷,缺二。《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宋张九成撰,宋榜宋印,黄纸,十二册。《百火集注》三卷,附一卷,宋抄写本,描图一百六十九页,极精至神,页十七行,行十七,八字,泛纸。返京途中,徐耀卿忽不辞而别,书箱内《百火集注》亦不见踪影。月半后,披古阁盘点转让与天津费纪森。至后,徐氏销声匿迹。
徐耀卿,字子兴,河南人士,闻口音洛阳附近,面貌忠厚,眼大耳阔,于小沙土园路西四号文昌会馆内经营披古阁五年,收售较杂,瓷器青铜,法书古画俱有染,独睐瓷器。披古阁对面三十七步乃效贤阁,店主裴连顺,字孝先,河北枣强县人,曾拜来熏阁陈杭为师,充店伙,未久即出号,与阴宏远合伙设文芸阁于东琉璃厂西口内路南,经营六年,歇业,其后裴连顺独自开设效贤阁于文昌会馆院内。与徐耀卿交好,引徐氏同来熏阁、邃雅斋生意往来。
《百火集注》,闻来熏阁陈杭言,三卷记述至宋以前各地瓷器烧造火候,附一卷载商周朝青铜奇器,皆图。其中秘色瓷、尸解瓷篇幅甚短。陈杭等人稍瞥目录,徐耀卿便收于书箱底。
乌战名推门进来,双手端着一个漆盘,盘内置一壶二碗。
“林浩,刚用冰块镇好的乌梅汤,快趁热喝两碗……什么叫趁热呀,呵呵,趁凉喝才是,消暑。”乌战名被自己的话逗笑了。
林浩却仿佛没听到似的,伏在案头,翻看着书签下的内容。直到乌战名把漆盘到书桌上,倒了一茶碗,用手推了一下林浩的肩头,林浩才从书中拔出头来,满脸迷惑看着乌战名。
乌战名指了指茶碗,说道:“这事情急不得,越急越上心火,慢慢来,喝碗乌梅汤去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