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学校生涯中,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不怎么听课了,原因有几方面。
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时,因为讨厌英语老师的为人,而且她的英语发音很难听,于是根本不听课,结果第一次测验不及格,这在我是从未有的事,父母很惊讶,很仔细地询问我原因。
我不能勉强自己喜欢英语老师,也不能勉强自己听她的课,虽然长大后知道要辨证地看人,即使讨厌的人也可能说出很有道理的话,但在小时侯,听一个自己很讨厌的人站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各种道理,还是很令人郁闷的。从这个角度讲,做老师还是需要有些人格魅力的,起码不能让大多数的学生讨厌。
但是不能因此而荒废学业,于是自己看书学习,回家后父母再指点一二,英语发音方面,特地买了很多英语磁带,还是特别宣称是标准伦敦口音的。
中学老师们的水平虽高低不等,但多认真地以各自的风格和技巧讲解课文,少有一字一句照读课文的。但老师们都很有祥林嫂的功力,为照顾大部分人的进度,经常一个问题反反复复的讲,颠来倒去的讲,务求大部分人都明白,但我听懂或自以为听懂后,就很不耐烦。
有些老师喜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兜一大圈才讲到主题,多听些课外知识也是好的,不过多数情况是被兜晕了,反而不明了主题。有些老师表述能力差,逻辑条理不清晰,越听越糊涂,反不如直接看课文更容易明白。
综上种种,我开始自己看课本了。
自己看课文应该如何看,没有经验可借鉴。首发印象中老师的经典话语是“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第N页”,大家都习惯在老师的指导和节奏下去看课文。
我是以看小说和杂志的心态和方式来看课文的,都是一堆文字么,这样的好处是,容易提高兴趣,总想着下面会怎样呢。容易理解的就看的快些,难的就慢些。
语文课本是看的最快的,经常在学期的开始就看完了,内容无趣文字亦无趣的文章,过一遍就算了,好的文章就看多几次,鲁迅的文章是比较耐咀嚼的。
看完课文后就做后面的习题,如果不会做,证明没看懂,再看;如果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是作错的,证明理解错误,再看。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看课文就很有信心了。自己看课文要有足够的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过这可不是看教材能看出来的,我以为是课外看杂七杂八的闲书练出来的。
我看书的速度很快,虽然课文没有小说流畅,但自己看的进度仍然比老师讲的进度快一大截,老师讲的足够慢的话,够我来回看几遍,可以发现理解错误或者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
老师们都习惯下课前布置作业,那时候无比希望能一上课就布置作业,这样我就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不必占用课外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去玩或看闲书。
自己看课文的好处是,不必再忍受语文课的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和总结中心思想等等。这就像一整只金灿灿香喷喷**辣的烤鸡,非要撕皮卸骨,再把肉分成一条条,没有热乎气没有香味了才请你开吃。所以现在鲁迅的文章被从教材中删除未尝不是件好事,没有语文授课方式的败坏胃口,喜欢的人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喜欢的人也可以免受折磨。
喜欢立体几何、物理和世界地理的课文,可以让我进行三维空间的幻想。当空间幻想的时候被老师的声音打断实在是很扫兴的事,或者欣赏好文时被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骚扰也很郁闷。有的老师声音很洪亮,声声入耳,想不听都不行。于是练就听而不闻的本领,我的耳朵听见说什么,但我的脑袋听不见说什么,但自己的名字必须要听见,否则提问就出丑了。
我的学习原则是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讨厌死记硬背,对于我认为主要靠背的科目就有些头疼了。比如历史,实在对这个充斥着无数个某时某地某人某事的科目提不起兴趣;化学,实验很好玩,最好所有的课都改成实验课,但背方程式很烦。类似的科目平时不大理会,考试前突击,成绩自然不算太好。
虽然很少听课,但在课堂上也是在看课本,当老师的眼光扫过来时,我会做出认真思考状,其实也是在认真思考,与老师来个眼神交流,因此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我根本没在听课,大概同桌的偶尔会发现我在干其他的勾当吧。
因为学习基本都在课堂上,课外时间很少学习,放学后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因此在高三前的学习生活算是比较轻松的。高三处于一个不正常的学习状态,体育之类的科目全部取消,每天就是不停的复习和作题。题海战术真是令人崩溃,同一个知识点,不是理解后运用,而是采用各种题型来强化记忆,就像鸡蛋,做成蒸蛋、茶叶蛋、荷包蛋、炒蛋、蛋花汤等同时塞下去,实在倒胃口。
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是早晚自习,早上要比不自习的时候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对喜欢睡懒觉的来说真是痛苦,晚上吃完晚饭后就要上晚自习,血液还在胃部忙活哪,就要马上调送到脑部去,实在不利于消化,而且晚自习的时间正是电视剧的黄金播出时间,晚自习结束后,正在追的电视剧只能看个尾巴。早晚自习就是学生的超时工作和加班加点,我们有劳动保护法,执不执行另说,有没有学习保护法?
中学曾有一段时间出现厌倦情绪,随着学业的增加,同学间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总不能自己跟自己玩吧,逐渐地对学校和课本都厌烦了,很想生病不上学。心理影响身体,于是隔三岔五地就感冒,然后请病假,那段时间真是请的很频繁,好在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比较宽容,也以为是身体不好。虽然成绩还没有很明显地下降,但自己感觉很颓废,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幸好这时候转学了,新鲜的环境有刺激有挑战,而且后一次的转学还面临全新语言的考验,转移了大部分注意力,化解了厌学情绪,不然真不知道如何从厌倦的泥沼中自拔,并且撑到高考。
如何教育是别人的事情,如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早就意识到这点,但没能严格的执行,自己学习是需要比较强的自律的。有很多的时间懒惰且混日子了。
本文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