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三线工厂生活系列之食物
作者:西关湄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21

妈妈手稿

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相当困难,广州市凭肉票供应猪肉,我妈一个星期买一次肉,每次只能买二两,用水草绳绑着,就那么一丁点儿。从菜市场买菜出来的女人们差不多都是这样子,一根水草绳吊着一二两肉。

三线工厂连肉票也没有,干脆不供应,想吃肉,就得翻山越岭到农民的集市上去买,称为“赶场”,且价格不菲。

厂里职工家属后勤的小头头老马,门路广关系多,工厂派车让他远赴湘桂等地弄冻鱼冻肉回厂分给职工。每次他们弄到食物回厂,都是一件大喜事。那老马长得小眼睛,倒挂扫帚眉,嗓门洪亮,站在车门旁大声吆喝:来肉喽!来肉喽!大伙儿应声而出,蜂涌到马路两旁夹道欢迎,孩子们高兴得跟着车子跑,老马及其手下在车上频频向众人挥手致意,那样子真象凯旋归来的英雄。

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六七左右,深夜时分,天正下着毛毛雪,忽然间响亮的车笛声响成一片,老马带领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回厂来了。厂里的高音喇叭猛叫:职工家属们,请马上到某某处排队买带鱼和猪肉!于是乎全厂上下男女老少齐出动排队,连夜把食物买回家去。那带鱼很新鲜,又大又厚肉,难得一年才吃上一次,一般按人头分,三口人的小户能分上三四条。

老马平常弄来的冻肉可就不怎么样了。那些猪可能是饲料不够,只只瘦得皮包骨,除了一层厚皮和一堆骨头外,中间只夹着很少的肉。老马干脆来个权力下放,弄来的肉按人数比例分配到各个车间科室。于是全厂的工会小组长统统成了猪肉佬,弄来斧头铁槌砍刀把一片片肉块砍开分给大家。每逢分肉时间,大伙都停工待“肉”。

我们动力车间的工会小组长老王头,挺有心眼的,他一看猪肉不怎么样,为公平起见,先召集车间众人过过目,对那些肉大概有个印象。然后再把较好和较差的部分分开砍,全部砍成细长条,堆成两堆。两堆中各取一条合成一份,用报纸包好。全部合成后,排成一排,编上号码,最后全车间的人抓阄取肉,抓好抓坏,老天爷说了算。我在车间分过几次肉,全是皮和骨头加肥肉,一点瘦肉都没有,只能炖着吃。内行人说那些都是老母猪肉。

家属区广场设有商店和粮店,商店隶属县商业局,粮店隶属县粮食局。职工家属的口粮全凭供应证由粮店配给,其中大米只有百分之四十,杂粮面粉占百分之六十,南方人大米不够吃,只好到集市上买高价米来补充。油是菜籽油,炒起菜来一大股异味,很难闻。

记得有一年大米奇缺,百分之四十也保不住了,降到百分之三十,连东北人都叫苦连天,县粮食局想办法从湖南弄了一批大米来应急。岂料那批大米己变质发霉了,淘米水都泛绿,煮出来的饭散松松的,一点饭味都没有,倒是有一股霉味。

后来大伙把那米打磨一次,把表面那层皮去掉再吃,稍好一些,霉味只剩一点点。那批大米约吃了半年。

杂粮里份量最多的是玉米渣子,东北人把它们磨成粉蒸窝窝头吃。我试了几个师傅家做的窝窝头,都难以下咽,吃完还胃痛,干脆买来玉米渣子拿到村寨去与老乡换大米吃,以多换少(老乡们拿去喂猪)。

后来经济稍好,大米比例升为百分之六十,日子才没有那么难熬。县粮食局又弄来加拿大面粉供应,那加拿大面粉稍带黄色,极有劲道,发透之后用手扯面,一丝丝的扯也扯不断,蒸馒头包包子特别好吃。东北人在面粉内加入少许盐和牛奶,用老面发酵,蒸出来的馒头内里成蜂窝状,有一股特殊的麦香味,松软可口,回味无穷。如今都是发酵粉做的馒头,口感差得远了。

加拿大面粉好吃,但数量不多,粮店店员便用来拉关系,当官的,有关系的,提前通知,有的一买好几袋。等我们闻讯赶去时已卖光了。如此几次之后,引起公愤,一齐向粮店抗议。粮店见众怒难犯,便改为凭证供应,每户一袋。后来经济慢慢好转,加拿大面粉也多起来,随便买。

PS:旅游需谨慎,小心菲律宾。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