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朱熹集注: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先探讨这个 苟 。
在外人的眼中,一瞅就是假如、如果、倘若之意。
但是,儒家的经典解释,都是解释的诚,即诚心诚意。
这是为什么呢?
苟的本意是一种草,草,一般不偏向好事儿的延展,没得 诚 的这个说法,除了论语集注。\本章节贞操手打 shouda8.coM\
如此反常的注解,只能说明,儒家弟子欲刻意加强语气所致。
最大的争论是恶的读音了,就是读e还是读wu,儒家内部也是各执一词,朱熹没有明确注音,但是,完全看得出,他认为读 e 。
到底怎么读?
,动词(厌恶)、疑问词和叹词。除此之外的情况,都是e。
e 的本义,形声,从心,亚声,本义:过失。延展的意义就多了,比如:丑陋、粗劣、坏、污秽、贫瘠、庸俗、贫瘠。在古语中,都读 e 。唯有作动词的时候,读wu,即不喜欢、厌恶、讨厌。
有志于仁,就是向往宽容,减少烦恼。
故,应读wu。
但是,读wu,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假如有志于仁,就没有闹心的事儿了。
那就会产生一个悖论,就是此句之前的一句语录是仁者能该喜欢的喜欢、该讨厌的讨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就是说,孔子上一句才说了,仁者有闹心的对象,下一句就来个,仁者不闹心了。
前后相悖,翻脸如此之快,何解?
前面一句的意思,用人的时候,那种人该用,那种人不该用;交往的时候,那种人该接近,那种人该远离,心里要有数。
后一句就是泛指,一心向仁,闹心的情况就减少了、没有了,心胸变得宽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