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朱熹注解:恶,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
也不知是我年纪小,还是书读得少,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说 恶 有平声这一读法也,咔咔
从这个错误,我就完全肯定,他没弄懂前一句话的意思。
起步都错了,当然就越错越远。
朱熹之所以,要增加汉语的读音,是因为他没弄懂前文,因此,接着就短路了。
解释不走了,怎么办?就以错为错,干脆把音调给强行附会。
因为,把 恶 整成平声字,就相当于 呜 ,与 乎 结构成 呜乎,成了语气词儿了,不用解释了,多省事儿啊。
聪明由此产生,荒谬也由此诞生。
朱熹,你可以同时诞生两个完全相反的产物,你该去生孩子,容易生龙凤胎呗。
恶,e,去声,坏、不好。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去仁,恶乎成名:(紧接前文)
作为君子,如果嫌弃追求仁德的人(指前文像陶渊明那样不可理喻地追求贫贱的非正常人),恶名就成了(就会把名声搞臭了),(那还要得个屁)。
3、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朱熹注解:造,七到反。沛,音贝。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际。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造次,我暂时按照通常的解释:仓猝、匆忙。
朱熹搞成急遽苟且之时。仓猝是仓猝,苟且是苟且,祖师在谈 仁 这么庄重的话题,朱熹居然敢擅自加上一个苟且,我估计他自认为是:连上厕所和泡妞的时候,也不能违仁。切。
颠沛,颠和沛,都是指跌到。
朱熹又自作聪明,加上一个流离,流浪和跌倒是两码事儿。切。
孔子在此指出了三个不能违仁的特殊困境:吃饭、造次、跌倒。
吃饭和跌倒都是具体状态,那么造次也该是具体状态,而不可能是泛指。
当然,这个具体状态不可能是朱熹领会的上厕所和泡妞等苟且状态。
造次,本义是仓猝、匆忙、急遽。对于我们四川人来说的话,匆忙就有赶路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要解释得完美无缺的话:
,在吃饭时间都不违背仁,赶路的时候必然如此,跌倒的时候必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