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Www。Shouda8.Com 首发 手.打/吧}”
朱熹注释:适,丁历反。比,必二反。○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首发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关于这个,争论很大,莫衷一是,就连朱熹集注里都是两种观点。
不管争议多大,如果没把到脉,就始终很绕,不对劲。
比,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适,形声。从?(chuò),啻(chì)声。本义:往、到。
《说文》:?,之也。段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按照以上的意思,出发了,还没到终点,中途,叫往;到了终点,就叫适。那么,无适,就是,没有要到的终点。
莫,广漠,空旷。无莫,不空旷,绕一下,就是,不是漫无目的。(四川话,用旷形容人,就是不专心,没得人生目标。)
于是,孔子的话喷薄而出:君子,行走在天地之间,没有终点,但并非漫无目的,唯有浩然正气可以一拼。
儒家浩然正气,想不到在末世,居然是一个无聊的网民将之释放出来,仍沛莫能御、激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