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本章节随风手打 SHOUDA8.com#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朱熹集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本章节孤独手打 www.ShouDa8.Com@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我估计不是专研先秦文史的人,都会把孔子的这段话搞成怎样写文章了,咔咔
行礼的过程中,涉及到三样东西:物质、人、文字制度。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和,就是适中、适度。
孔子在这里的质,就包括了物质和人,即形式;文字制度是内容。行礼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先有文字内容(即文),然后,再按照内容一一实施(即质)。
当然,一切都要取中。
这里单说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比内容多,就显得没文化,野人嗦;内容大于形式,就等于在整理历史记录,史官嗦。文质兼备之后,才是君子。
你说朱熹搞懂了没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