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朱熹集注: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下一字音洛。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我估计含泪大湿还没看过《论语》或朱熹集注。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江东人朱熹明确注音五教反,现在读 要。
到底是不是读 要 咧?朱熹这人我不太信实。
即使是去声,也不是所谓北京话的去声,北京离中原,在两宋时期根本就是境外,所以,说含泪大湿的人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
朱熹是按照江西口音或福建口音来注的音么?
在朱熹那个时代,根据他的注音来看,把 乐 注为 洛 ,表明在两宋时期,乐 已经是两个读音了,另一个读音 读 Yuo,都已经是去声字,而在孔子那个时期,我推断,乐 可能只有一个读音,读 yuo ,而且肯定不是去声,是入声,跟四川话的下平声有些相仿,不然,我怎么和孔子的语感如此惊人的吻合,你以为靠努力就可以嗦。
因此,朱熹和含泪大师的读音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非要和孔子时代的读音相吻合的话。
教,在过去的读音,应该不是jiao,北京话不可能是商周时期的语言,那个时候,那些地儿都边鄙得很。估计应该是读,那么五教反,就读yuo了,咔咔咔咔
当然,我的资料有限,也不是专研这个的,只能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