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朱熹集注: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特以道学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故能兴起。今虽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况学者乎?是不得兴于诗也。古人自洒埽应对,以至冠、昏、丧、祭,莫不有礼。今皆废坏,是以人伦不明,治家无法,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说:初学诗,自立后学礼,学音乐得到成功。
这个解释都过得了关的话,那真是刻意侮辱整个华夏文明。
儒家的东西,音乐是最高境界?
国学网要扭得稍好一点: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孔子的思维和现代人是一样的,就算,诗、礼、乐可以并列,但根据一般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搁在最后的,一般才是最重要的。音乐会比礼更重要?那个时候的音乐,主要是为礼服务的,学的是雅乐。
成功于音乐?你以为孔子是文艺界人士?这个观点都可以面世,真是不可理喻。
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 乐 是 音乐 吗?真是搞笑。
立,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曰:(人),因为唱歌而生兴情,因为礼而正直,因为快乐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