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
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朱熹集注: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泰,骄慢也。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国学网: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我真的没搞懂朱熹的思维是咋回事儿咧?
1、既然知道 纯 是 丝,就应该知道,蚕丝 比 麻要贵重得多,当时的衣服普遍是用麻或者葛藤做的。比如说南子那么讲究的Mm,高贵的帐帷也不过是细葛藤丝儿编织成的,居然都用不起蚕丝,可见蚕丝在当时有多昂贵。
用麻丝会比用蚕丝复杂?编制帽儿的程序不一样?神经有没得问题哟。
人都有爱美之心,都想把帽儿整得漂亮点儿,就用蚕丝来显摆、拉风。孔子当然看不惯,但是,看不惯,总不能自己一个人的帽儿和大家不一样,所以,从众。那么这个 俭 ,该理解成什么?
四川人就好说了,就是:为了不麻烦。
用普通话来说,俭,不浪费,即专门还要为你孔子一个人临场另外赶制一顶帽儿,丝织帽儿反倒就用不上了,岂不是多此一举。
所以,这个普通话根本就解释不到位。而不麻烦,可以表很多内容。
2、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朱熹将之理解成君臣之礼,明显不太靠谱。
臣的礼,不是由你臣子可以随便更改的,只能是越来越严格,不会越来越松散的。
应该还是指一般的礼仪。
我现在只有去浏览〈礼记〉了,看那时候的文字真累,整不出来就算了。
咔咔,运气真好,一下就出来了。
礼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 以致尊让也。
因此,孔子的意思就是,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他自己还是要先在阶下拜迎大家,拜三次到梯坎,到了梯坎还要拜三次,才上梯坎。
因为他这只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针对别人,不麻烦别人,所以,他不必从众。
只有这样解释,才是合理的。可见朱熹有多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