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三、 君召使摈,色勃如…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36

一五三、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手打吧会员手打 www.shouDa8.com=*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朱熹集注:摈,必刃反。?,驱若反。摈,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勃,变色貌。?,盘辟貌。皆敬君命故也。?,亦占反。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整貌。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舒翼。纾君敬也。此一节,记孔子为君摈相之容。

朱熹说,勃,变色貌。?,盘辟貌,即前后回旋。

上文是指孔子接待宾客的表态。按照这个说法,那么下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这个 勃、?,敢解成变色和回旋么?因为这儿是指臣面对君位的态度。

到底理解成什么更贴切?

请注意,这儿有一句总结:其言似不足者。

言,按照普通话的思维,就只能是语气助词,无实义。例如: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可是,对于四川人来说,这个就不是助词,不但不是助词,而且表意非常丰富。比如:说起来,我还不够牛B哟?

说起来,对于外地人来说,仿佛无实义,实际上,有意思得很,必不可少。非要解释出来就是:按照你们的意见、说法、推论等等;那意思就是;那状态就是。云云。

因此,其言似不足者:那意思(状态)就好像没有脚一般。

于是,足?如也,就是小步轻快的样儿。

色勃如也,我估计凡是网民都应该能领会:哟嗬,你丫还长脸儿啊你!

勃色,就是长脸儿。咔咔这是我读《论语》迄今为止,春秋普通话与北京方言唯一的一次契合。

即,荣幸、骄傲、自豪。这儿,当然只能作荣幸。

鉴于古时候的礼节离我们的视野太久远了,所以,我全文解释一下:

在此,我先复制国学网的解释: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都可以,解释成 客人不回头了。在方言中还可表客人已经走了。咔咔。

再看我的解释:

先断句: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主命令搞接待。要有荣幸感、步履轻快。向搞接待的同事一左一右作揖行礼(的时候),衣袂不住漂浮,像穿得有裙子一样;小步推进的时候,(衣袂)瞅着又像翅膀儿。来宾走了,必须向君主回复:没有宾客拜访了。

浏览《论语》,阅至《乡党第十》,立刻就产生一个疑问。

比如: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君召使摈。”

孔子一生就上了将近五年的班(鲁定公9年至鲁定公13年),在鲁国。鲁国是诸侯国,那办公室就没有资格称朝廷,诸侯的老大也不能称君,叫公。孔子的弟子在记录的时候,不可能发生这个错误,这是严重违礼行为。

因此,这一篇,某些内容与孔子的个人经历有关,而某些内容却无关,只是孔子对 礼 的要求。混合在一起,把我也给弄迷糊了。

为了不侮辱我的智商,凡属关于君臣之道的记录,我将不纳入孔子的个人经历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