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如也。
朱熹集注: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阈,于逼反。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之间,君出入处也。阈,门限也。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右,不践阈。谢氏曰:“立中门则当尊,行履阈则不恪。”位,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所谓宁也。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以虚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齐,音咨。摄,抠也。齐,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屏,藏也。息,鼻息出入者也。近至尊,气容肃也。陆氏曰:“趋下本无进字,俗本有之,误也。”等,阶之级也。逞,放也。渐远所尊,舒气解颜。怡怡,和悦也。没阶,下尽阶也。趋,走就位也。复位??,敬之余也。此一节,记孔子在朝之容。
国学网: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这个都叫解释呀?
公门,朝殿的外门。
中门,(殿)朝堂的大门,中门是君王的专用通道,其他人只能走偏门。立不中门,就是凡是中门对应的地盘,都不能站人。
位,平时君王来检查工作站立的位置。
朱熹说,摄,抠也。四川人嗦,应该是提拎。
阈,门槛。
枨,门方,即门的两个边。
等,梯坎儿、阶梯。
没阶趋,应是 没阶,趋。即梯坎下完了,要小步快走。朱熹在这儿没搞得抖擞。
这段文字应该不是孔子上班的情况,而是最低等的士人要向君王陈奏或被君王召见的礼节。
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礼记》
按照以上文字推断,士还没资格在朝廷上班,只能在殿门外的阶下列位。
全文演绎:进入了朝堂外门,身体马上就要躬缩起来,(低头、两手夹住身体,只有脚在小步快走),像罐罐儿装不下你却硬要塞你进去的那副样儿。
接下来的内容,与前文不太对劲。我严重怀疑,这一篇《论语》的一些内容,是官方强加给儒家思想的,至少,具体的礼节程序是由官方制定的。孔子的语言很顺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而这段文字像是拼接的一样,疙疙瘩瘩的。并且,在《礼记》中我没有搜到这个内容,这个内容更像太监的工作场合的状态。)
站不对中门,行不踏槛。(从殿偏门进去之后),经过君王平时站立的固定位置,要有荣幸之色,步履更轻更快,那就是说像没长脚一样。提拎着衣服的两缝(上梯坎),进入朝堂,躬身缩手,屏气像不能呼吸一样。出来了,走下了一梯坎儿,脸色开始舒缓,平和而幸福的样儿,下完梯坎儿,小步快走,像飞行一样,归位,恭敬、宁静。
尧、舜、禹、周王是以偶像魅力教化天下,孔子的 礼,是以其为蓝本的。有礼节,但不是这么卑微。一定是后人强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