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一、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朱熹集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共,九用反,又居勇反。嗅,许又反。○邢氏曰:“梁,桥也。时哉,言雉之饮啄得其时。子路不达,以为时物而共具之。孔子不食,三嗅其气而起。”晁氏曰:“石经‘嗅’作戛,谓雉鸣也。”刘聘君曰“嗅,当作?,古阒反。张两翅也。见尔雅。”愚按:如后两说,则共字当为拱执之义。然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
国学网: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朱熹说,然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
朱熹的意思是,他也没整明白,先记下来,以待智者。
我是不是他要等待的知者?咔咔。
邢氏曰:“梁,桥也。”
真是搞笑。山梁,就是山岭。四川话,山梁梁,就是横亘绵延的山岭,如梁。
邢氏还说:时哉,言雉之饮啄得其时。子路不达,以为时物而共具之。孔子不食,三嗅其气而起。
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靠!靠!邢氏?宾个?
色,指神色。举,发(动).
估计荒山野岭行走,看到了一对野鸡(雉),在觅食,子路是司机,肯定先看到,就说:好好看哦。
孔子正想看,即 色斯举矣。
集,不是叫声。
野鸡的叫声,既不是唧唧,也不是如家鸡那样的嘎嘎,它是像大鸟儿那样的一种很奇怪的叫声,短促、压抑、凄凉,因为它是诸多动物的食物,所以不可能经常叫,也不可能太大声的叫,怕引起敌人的追踪。只有在迫不得已呼唤同伴的时候,才会叫一两声。但是,受到敌人扑击、惊吓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和家鸡差不多,就是嘎嘎嘎
因为野岭的野鸡或鸟儿,就如人一样,偏远地区的,反映要迟钝,即防备心理不是很重。子路和孔子的突然出现,受到了惊吓,就各自飞了起来,飞着飞着,觉得对方没得恶意,就没飞多远,又落下来凑到一块了,就是,翔而后集。
“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
野鸡不会停在树上,即使戒心重,也是飞远点儿,落入树丛、草丛、灌木丛中隐身。
只有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才会上树。叫上树。其树并不需要很高大,但是需要枝叶茂密,好掩藏。所以,有经验的四川人,就知道,先偷听它上的哪几棵树,因为上树的时候,要叫,并且扑腾声很大,并且是固定的那几棵(种)树,然后天黑了,就打着电筒去直捣,几乎就跟捉一样容易,不需要很好的射击技术,就能猎获,很容易。
“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
野鸡和鸟儿不太一样,一般不会一群。
如果是一群,再没戒心,也不会当着人那么悠闲。因为一群的时候,是已经有一大群孩子了。动物的天性,对孩子是非常紧张的,它瞅谁都带着恶意,绝对躲得飞快。
根据上文的情形,只能是一对儿,即春天来了,在谈恋爱。
孔子的这句话:山岭上的野鸡,真是碰巧啊,真是碰巧啊。
就是起了爱怜之意,因为不是随时都有这种机会的,所以,有些感动了。
野鸡是一种很美观的事物,谁看见了都会喜欢。
路就丢了几颗米粒过去。(共,供奉。不共神祗。――《国语》)
野鸡是不会吃人类丢的食物的,但是,偏远的,对人类戒心不深,可能要凑一凑,看上去就像狗儿试探食物的状态差不多,仿佛在嗅。因为鸟儿没得鼻子,所以,许多人总是整不明白,在哪儿瞎迷茫。嗅,试探。
三嗅而作,就是试探了好几次,也没有吃,起飞而去。
这段记录,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反映人类对美丽事物喜欢的天性。
如果我的出现,让这个世界感到了压力,我可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