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八、子张问明。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43

一七八、子张问明。首发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朱熹集注:谮,庄荫反。?,苏路反。○浸润,如水之浸灌滋润,渐渍而不骤也。谮,毁人之行也。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如易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也。?,?己之冤也。毁人者渐渍而不骤,则听者不觉其入,而信之深矣。?冤者急迫而切身,则听者不及致详,而发之暴矣。二者难察而能察之,则可见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故其辞繁而不杀,以致丁宁之意云。杨氏曰:“骤而语之,与利害不切于身者,不行焉,有不待明者能之也。故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然后谓之明,而又谓之远。远则明之至也。书曰:‘视远惟明。’”

国学网: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朱熹在这儿迷路了。

浸润之谮,肤受之?。

就是一互文。就好比我说 卿卿我我、相濡以沫,其实两者的意思是相近的,这样说,只是为了说话节奏的和谐,产生美感。

谮,谗也。――《玉篇》

?,诉,告也。――《说文》

两个词,都是向上级说不利于对手的话。诉,虽然是中性词,但在这里,可以偏指诬告。

那么,浸润,就是使人感觉舒服,即甜言蜜语。

因为是互文,所以,肤受,就不是朱熹所提示的切肤之痛了,而仍旧是如按摩性质的享受,还是指舒服的意思。

看我的解释,高下立判:

张请教啥叫 明。孔子说:让人感觉舒服的嘴馋、感觉享受的诉说,不动(心),可以说已经 明 了。(因为),让人感觉舒服的嘴馋、感觉享受的诉说,不动(心),可以说已经看得很远了。

注:行,动。)

用四川话表达,最贴切了。远,在四川方言中,有高、明的意思。因此:让人感觉舒服的嘴馋、感觉享受的诉说,不动(心),那可以说已经很明了。(前后照应得巴巴实实)

唉,四川话真是霸道,我建议,把孔子的故乡搬到四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