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零、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45

一八零、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朱熹集注: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恶,去声。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也。旧说:夫子引之,以明欲其生死者不能使之生死。如此诗所言,不足以致富而适足以取异也。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杨氏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则非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故告之如此。”

国学网: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不仅是程朱这家人,千古以来,所有的解者,都在这儿迷路了,看来,就等着我出生。

迷路的垭口,就是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

其全文: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大意就是说,我到野外来散心的原因,是婚姻出了问题了,呕,他不要我了,我回家算了,明说我不回来了。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嘀咕,你这个喜新厌旧的家伙儿,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四川话的 不成,表疑问。北京话也有这个表达:不成你丫就一2B吧。

那么,成不以富,亦祗以异:丫的是嫌我不旺夫,还是只是嫌我太唠叨了(怪罪他了)?(异,怪也。――《玉篇》)

一般都把 成不以富 解成 嫌贫爱富,这肯定不对劲,如果主人公是个男的,女的不要他了,有可能说嫌贫爱富。但这儿,主人公应该是女的,一边走路,一边*摘草,估计年龄还不大,很任性,可能是自己使小性儿,在那儿自个儿生闷气,而实际上,她的那个他未必就不要她了。估计是独生子女,脾气大得很,稍微一不顺心,那都得拜拜。

她的最后一句,表明她想反悔了,想回去了,在那儿自个找理由说服自己,但面子就不要了么?就是说:倍儿迷茫。

现在我们回首《论语》,子张请教怎样诠释崇德(高尚)、惑。孔子说:忠信在前,信义在后,就是崇德。喜欢一个人,就巴心不得他长命百岁;讨厌起来了就巴心不得他马上死。既想其生又想其死,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自己就在那儿嘀咕,搞成这样,到底是我不旺夫咧,还是我自己太唠叨了咧,那就叫一个 惑。

那时候的文科教材,《诗经》就是主课。孔子编的《诗经三百首》,就是当时的教材,所以,孔子要经常和学生聊诗,在前文已有三处提及诗经的内容。许多人老是在那里迷路,老是搞不懂,孔子为什么会谈风月。那是教学内容,不涉及行吗?

我只是迷惑的是,孔子为什么会把民歌排在诗经首篇。说明,孔子非常喜欢民歌,估计因为民歌有生活气息,活泼、可爱,学生容易入门。雅和颂太枯燥了,或说太严肃了。

所以,孔子把民歌排在首篇的目的,是因为民歌简单易学,同时,又能吸引娃儿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