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Www。Shouda8.Com 首发 手.打/吧}”
朱熹集注:狷,音绢。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孟子曰:“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其志??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国学网: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我现在才知道,朱熹几乎就是在复制《十三经注疏》,我批朱熹,就等于是挑战华夏集体智慧,唉呀,真好玩啊。按照古人一致的解释演绎出来: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这不搞笑么?难道一直以来就没人觉得这不对劲么?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不得中行而与之。
而,并列连词。所以,我把语序颠一下:与之,(而),不得中行。
中,正。
因此,孔子说:我(教)给你的(东西),(你学会了,如果)不能走正,肯定就会(走两极),要么觉得自己牛B完了,要么觉得自己不能牛B。人太狂了,就只想着追逐利益;太畏缩了,就会没得作为。
前文已经说过了,中庸,不是中和,而是中用,即最有用、最牛的。
他们那种思维,根本就走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