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九、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君子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孔子为说其惠而不费之一美也。民居五土,所利不同。山者利其禽兽,渚者利其鱼盐,中原利其五谷。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易其利,则是惠爱利民在政,且不费于财也。
国学网: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
两者的意思不用钱财利民,就是惠而不费。
你们这个解释,确实牛B。
惠,仁也。――《说文》
费:浪费、多余。不费:恰到好处。
因:循,即按照。
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即,孔子说:按照民众所需要的利益而给予,这不就是既仁爱又恰到好处吗?
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论语注疏:此说劳而不怨者也。择可劳而劳之,谓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
国学网: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
他们的解释有点片面。
这个 劳,就是劳役了,即义务出工。
这个 可,应解释成确实应该。比如说修水利、路桥等,即对民有利。
即,孔子说:选择确实应该出工的而出工,又有谁会怨恨?
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国学网: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
咋一瞅,还是那么回事咧。
观瞻 是 不斜视、正视,那 有碍观瞻,就是不能正视,就是 四下乱看 的意思了?
瞻视,是让别人看。尊其瞻视:使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值得尊重。
4、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朱熹没敢解释,只解释了这几个:虐,谓残酷不仁。暴,谓卒遽无渐。致期,刻期也。贼者,切害之意。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
论语注疏:为政之法,当先施教令于民,犹复宁申敕之。教令既治,而民不从,后乃诛也。若未尝教告而即杀之,谓之残虐。谓不宿戒而责目前成,谓之卒暴。谓与民无信,而虚刻期,期不至则罪罚之,谓之贼害。
国学网: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
解释,要符合情理。
应该是,不教化,靠杀来摄民,是恶人的方法;不预先警告只求表面平定骚乱,是暴徒的方法;忽视法令纲纪到了一定程度(期:限度。征敛无期。――《吕氏春秋•怀宠》),是害人虫;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这最后一句就有点考人了,历来的解者都不知所云。
朱熹集注:犹之,犹言均之也。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而不果。则是有司之事,而非为政之体。所与虽多,人亦不怀其惠矣。项羽使人,有功当封,刻印?,忍弗能予,卒以取败,亦其验也。尹氏曰:“告问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备者也。故记之以继帝王之治,则夫子之为政可知也。”
论语注疏:谓财物俱当与人,而人君吝啬于出纳而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国学网: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朱熹以及论语注疏,将之纳入君王的范畴,明显NG,因为,孔子不可能教子张为君之道,子张也没得那么荒谬的理想,反倒是国学网还有点靠谱。
犹,朱熹解释的是“犹言均之也”,意思和国学网的一样,就是 均衡、同样。
犹,有 如同 的意思,但 如同 不是 同,只是 像 啊。
他们就没想到是 犹豫 吗?咔咔,切。
即,孔子说:犹犹豫豫的,奖赏人(与:奖赏。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出手吝啬,谓之有司。
这个 司 ,大意是 小气 的意思,但是,找不到出据。否则,朱熹之流还不知道是小气嗦。就是因为没得这个说法,所以,才在那儿瞎懵。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周礼•媒氏》。注:“犹察也。” 司通“伺”,侦察,观察,察访。
这儿就要绕一下,侦察、察访,都是悄悄地干活、摸摸缩缩的。
但是,孔子的原话不是 谓之司也,而是 谓之有司。
这个 有, 还有点麻烦咧。
侦察时侦察敌情,暗自察访别人,都是 有敌情、有敌人、有敌意、有疑心、无信任感。
这就出来了,孔子说:犹犹豫豫的,奖赏人,出手吝啬,那叫不信任别个。
咔咔,真的是牛B惨了,都没见过解得这么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