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集注: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上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 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
朱熹把《礼记》的版本进行了移动、嫁接,在“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和“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之间叉进了他前面删掉的一节儿,就变成这一句在“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之后, 因为他认为《礼记》搞错了。
我们来瞅一瞅谁错了。
前文已经提及,曾参那帮人把“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的意思领会错了,接了一句: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在此,就不管诗句了,就看它与下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是否连得上。
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在《论语》解读中我已经斟究过了,是 孔子说:审案,我和别人是一样的,必然是(搁平它)使双方不再有纷争。
前文的意思是 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全国人之间都有诚信。就如老师说的:使双方不再有纷争。
他这个还算连得上,全国人民都有礼了,当然就没得纷争了。而朱熹弄来搞到“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之后,这个反倒就连不上了哟,先人,唉,无语了。还大言不惭:上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接着的这一句: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和他的前辈们,又没弄懂这是啥意思了。
朱熹说: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他的前辈程老师说后一个“此谓知本”是误笔(衍文也),朱熹接着说:“此谓知之至也”这句前面差内容(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
就是说,这句话搞得他们云里雾里的,还大言不惭地说衍文、有阙文,即是说,误笔加漏字儿了。
唉,真是太滑稽了。
解释:不是性情中人,就不能完全领会它的含义。大敬民心,这叫知道根本。这个所谓的知道根本,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接下来,朱熹把曾经删掉的某部分又抬出来了,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熹把旧本剪辑得七零八落的原因,是他认为,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搁在一起谈,这样,结构才井然,旧本结构太松散了。
朱熹,建议你回到私塾,从学汉语。
别人本来就是搁在一起的,是你自作聪明,将它们弄得乱七八糟。
我们来看就旧本的结构。
总领:明德、新民、止善。
第一节,物事有本末头绪志、智、意、心、身、家、国、平天下。
第二节,诚意----明德----新民----止善,意、德,君子之本;民,国之本。知本,就是智慧的高境界了。
第三节,修身。
第四节,齐家。
第五节,治国。
第六节,平天下。
别人这个思路、结构,分明、井然。你朱熹那个,一瞅,就前言不搭后语。还大言不惭地说,上面是说 止善、接着才是诚意、修身云云。
不诚意、不具德、不新民,何以止善?本末倒置了。肯定首先谈本,依次至末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