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50

十四、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所谓治国,必先理家,原因是家都不能管教,能管教别人的人,没得。所以,君子不出家就已经完成了治国的教育。孝父母,因此忠君;尊长兄,因此敬上;慈爱晚辈,因此管理民众。《康诰》昭示“如保婴儿。”诚心追求,即使达不到,也不远了。不要急,没有先学生孩子而后嫁人的,步是步的来。一家仁爱,全国都兴仁爱了;一家礼让,全国都兴礼让了;一人贪暴,全国乱套,就是这么关键。这叫一言就坏事,一人就定国。尧、舜以仁德率领人民,人民跟着仁;桀、纣以暴虐领导天下,仁民跟着暴虐。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开始卡壳了,我不是说我,是说其他人,比如说中华国学网: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这个解释,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其,是指桀、纣这两亩地儿(弟儿)。或其同类。

译文继续:他的法令,违反了人民的意愿,因而人民不甩他。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这会儿,我又找了一个人号称中国国学网的解释: 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自己做到,就要求别人也做到吗?这就是君子吗?那么宽容和仁德就没必要了,不可能人人都一样。至少,这样解释太宽泛了。

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这是啥呀?绕口令嗦。咔咔。

请注意,前文是说,法令不要违反人民的意愿。因为一般人没这样翻译,以为与前文没得紧连,所以,就在那儿打转儿,瞎懵。怎么可能没得紧连?启下还要承上了嘛。

古代“求”、“裘”,皮衣,动词就是 穿、披、加。

这不就出来了吗:(他的法令,违反了人民的意愿,因而人民不甩他。)所以,君子,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才加给别人,不曾有过的感受,以后就不加给别人了。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朱熹集注: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

中国国学网: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藏,古同“?”,即心脏、心。

喻:告诉、要求。

译文:内心自己都不能宽容的人,却要求别人能宽容,不曾有哦。所以,治国的前提是理家。

很明显,这儿过渡有硬伤,我得加上一句解释,(最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家人,首先宽容的是家人)所以,治国的前提是理家。《诗》云:“桃花美艳,林叶茂密,这个姑娘正出嫁、祝愿她家人和睦。”让家人和睦,然后才能够让国人和睦。《诗》云:“兄弟和睦。”兄弟和睦,然后才能让国人和睦。《诗》云:“仪容无错,以正四方。”能被父母兄弟效法,然后国人才效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