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酒喝得不少,一改谨慎稳重的作风,还要炫耀自己的侄子,“知道吗,这两个姑娘长的都很漂亮。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学习很不错。”
他的战友一脸的不屑,谈恋爱的学生还能学习好?
“怎么,不相信。你们说,最好的大学是哪个?”
“还用说,是京华大学。难道还是这个学校的?”
“哈,你真说准了,当中的一个女孩子就在这个学校上学。另外一个,成绩在全县能排到前三名吧。”
这回,一桌子人被震住。二叔高兴了,端起一杯酒,一口喝干,“我这侄子怎么样?”
“牛,真牛。来,叔叔敬你一杯。”一桌子人轮着和赵云轩喝。刚才放过一马,这次说什么也不能放过他。谁叫他这么出彩呢!
赵云轩一杯杯喝下。奇怪,刚才喝的酒好像全不见了,身体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这次喝后,手、脚渗水更快、更多,特别是脚心,鞋要湿透了。
有一个说:“你叫赵云轩是吧,你们家在这方面都够厉害的。你知道我最佩服你叔叔哪里吗?”
“哪里?”
“就是他当逃兵那次。”
逃兵,没有啊!赵云轩记忆中,二叔一直在部队,得到许多奖励,不可能当逃兵啊!
肖局说:“他差点按逃兵处分,又因祸得福,娶了你婶婶刘雅如。”
在二叔的一帮战友的叙述中,二叔和二婶的恋爱史展现出来。
赵连发入伍后,因为身体素质好,格斗、射击等方面出色,被选到特种部队。参与执行过多次重要任务,均出色完成,荣立集体和个人一等功,被树作全军区学习标兵。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逼到绝境的匪徒拉响手榴弹要和他们同归于尽。一个第一次出来执行任务的队友被吓傻了,呆在原地一动不动。危急中,他抱着队友向外跳出,从三楼跳下去。队友毫发无伤,他的右腿肌肉、韧带严重受伤,被送到军区总医院。
伤筋动骨一百天。一个多月后,打在右腿上的石膏拆除。赵连发在床上躺不住,架着双拐下地活动。听护士说,医院的图书室里除医学书外,还有军事书。医院的职工可以去,受伤养病的战士也可以借阅。他谢绝护士帮着借书的好意,自己去图书室看,一可以有所选择,二可以出去透透气。
于是,架着双拐的赵连发成为图书室的常客。他看书快,换书勤,在图书室上班的一个姑娘把他安排在阅读桌的最外头,紧靠着她的办公台。她就是刘雅君。
图书室工作人员不少,刘雅君闲着没事时,和赵连发闲聊。时间一长,两人熟识了。她曾经问起赵连发受伤的原因,他说是训练时不小心摔的。他们的行动是机密,不能向外讲的。
刘雅君有时陪着赵连发一块在医院的花园里走走,坐坐,还给他带些好吃的。她喜欢他的朴实劲,心里有话就说,不说谎,不转弯。和他聊天,没有压力。
他们两人之间其实没有事,可有人看不下去。刘雅君的家世好,父亲是部队的大领导;她人长的漂亮,在医院里是数得着的。医院里没结婚的男医生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她想接近她,每人能如愿,没想到她却和一个伤兵火热。
在赵连发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封信从医院寄到他的部队。说他已经痊愈,医生几次催他出院,他不同意,赖着不走。像这种“逃兵”行为,请部队处理。里面还夹着一个病情证明,盖着医院的公章。
这还了得,要严肃处理。因为赵连发被树为全军区的学习标兵,处理意见上传到军区的副司令刘洪林。他四零年加入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他知道赵连贵这个人,曾接见过他。一个很憨厚的战士,怎么会逃避出院做逃兵呢!
刘雅君是他的小女儿。他想到她就在这个医院里上班,要她调查赵连发的情况,是不是装病,为什么装病。刘雅君愣住:这个人每天见,自己很清楚。他刚拆除石膏没多久,还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出院。
她没告诉父亲实情,只是答应到医院里问问。顺便,她向父亲问起赵连发的事。听到父亲把他的事迹讲述后,她才知道自己每天见的是一个大英雄。每天梦英雄,原来,英雄就在身边。
赵连发装病、逃兵的事得到澄清。他和刘雅君的关系也飞速发展,出院时,两人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刘雅君向父亲摊牌后,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阻力,她和赵连发结为夫妻。赵连发被调离原先的岗位,逐步升职,部队大减员时,也顺利的避开。
讲完,二叔的战友还在感叹他的狗屎运。他们都是服从部队安排,转业回到地方的。
到下午三点,聊到尽兴,酒也喝的差不多了。每个人都醉醺醺的,走路晃晃悠悠,被跟来的司机搀到车里,离去。二叔神智还算清楚,走路时两腿不太听使唤,赵云轩扶着他,回到家里。
临近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年后的食物。单是馒头,要蒸几大锅。最重要还属炸年货。这里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就是每一家都要在春节前炸年货。炸年货,其实就是用油炸一些鸡鱼肉蛋,具体炸什么没有具体的规定。每家炸年货有几样是不能少的,那就是炸鸡、炸鱼。因为这几样是年底上坟的必备品。
二十八下午,父亲做好油炸前的前奏工作,该切丝的,该剁块的,该盐腌的,都准备好。到下午五点,正式开始。二叔主动要求在灶台前烧火的工作,父亲在锅台上主厨,赵云轩来回跑。二婶不往前靠,没有抽油烟机,她闻不惯这么重的油烟味。
开始炸的是丸子,有胡萝卜馅的,有地瓜馅的。炸到金黄色,捞出来,在笊篱上澄油后,放进小铝盆里。接下来炸藕合、藕棒,炸面叶。最后,炸鸡块,炸鱼。炸鸡、鱼时,要求掌握后烧火的火候。火太大时外面炸焦了,里面还不熟;火太小油温不够也不行。二叔当兵后很少有时间回来,烧火也手生了。不是火过大就是火太小。有次灶膛里的火差点熄灭,伸头把火吹起来,弄的一脸灰。
炸着东西,父亲和二叔说着话,回忆往事,非常感慨。二叔小的时候,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那时候贫穷好像不是一家的专利,应该说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比较困难的。困难到现在的年轻人都无法想象,他们只能从老人们的回忆和一些书中才能想象到。
家里的生活只能说是艰难的度日,没有客人的时候是不能见到肉的。就像现在平时吃的白面馒头、水饺、肉等都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的,海鲜更是听都没听过。可能正是因为如此,那时候的人才会是那么强烈的盼望过年。
腊月三十中午午,父亲熬了半锅浆糊,刷在每个门框上,赵云轩和二叔把春联贴上。有些地方,还要贴上福字。有一个比较大的福字,父亲让倒过来贴,说这叫福倒、福到、福来到。下午,就要上坟烧纸、供祭菜、放鞭炮。家谱里记载,明朝时始定居在南沙坡村,整个村的赵家人都是同一枝发展来的。等赵姓每一家都来人汇齐后,大部队开向村南的祖坟所在地。去的都是家族中的男性,女的在这个时候是不能加入的。
一个家庭里,男孩子入家谱,即使是这个男孩是买来的。女孩子不入家谱,虽然她流淌着祖先流传的血液,虽然她是父母亲生亲养的。
拜过共同的祖先后,各家分开。赵云轩把带来的祭菜摆在爷爷的坟前,有炸丸子、炸鱼、炸鸡、煮好的大块的猪肉。还带了另一个世界用的纸钱,用打火机点燃。放过一挂鞭,赵云轩和父亲、二叔跪在爷爷的坟前磕头。
赵云轩在母亲的坟前磕了三个头。和其它相比,母亲的坟头很小。赵云轩曾疑惑过,后来听隔壁的李大伯说,才知道原因。农村里女人先死后,会简单下葬。等她的男人死后,要合坟的。
年三十的晚上,刚过六点,街上就开始热闹。每家都在门前放鞭,放礼花。看完自家的,出去看别人家的。小孩子对新衣服不敢兴趣,对挑着的灯笼好奇,本来拿的不稳,还要上下左右的晃。老式纸扎的灯笼,里面是点着的蜡烛,当时就冒烟着火了。挑着电动灯笼的小孩,高兴的在旁边直叫。
八点后,街上的人稀少了,大多回家看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起早放鞭、吃饺子、拜年。
年初二开始,要忙着接待来访的亲戚朋友,要忙着去亲戚朋友那里探望。终于到年初六,二叔回京华的日子来到。赵云轩也要在这一天里回学校。
接二叔的汽车早晨六点就来到家门前等着。二叔先安排司机把赵云轩送到学校。赵云轩坐在汽车里,和父亲,和二叔他们挥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