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勤政殿。
大清帝国的雍正皇帝还在加班。
(雍正其人虽然才略不足,但还算勤勉。话又说回来了,大清自入主中原以来,哪个皇帝不勤勉,但是没有才干没有能力,再勤勉有个屁用。身居高位又不能胜任的,越是勤勉,越是为祸尤烈。有人会称雍正好歹为后面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基础,我也想说他也为再后面一百多年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打下了基础。)
“可有西北的线报?”
“有,这里有几个,不过都不紧要。”
“南方呢,李卫那边呢?年贵妃有没有到金陵?”
“李总督那边没什么消息,据报年贵妃十二日刚到金陵。”
“京城里呢,有没有紧要的?”
“据报,九贝子允?天黑的时候去了廉亲王府上,谈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恩,现在你的人还少,能做到目前的成绩已经不错了。朕也知道,你久在外面走动,道上朋友也多,要尽快把各地的眼线、密探都安插布好了。这些人的官衔级别都依照大内侍卫,年俸都从内务府出,你就好好放手去干吧。跪安吧。”
“喳,奴才告退。”一名黑衣人跪安后,匆匆离去。
“传张廷玉。”
“喳。”
“奴才张廷玉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谢皇上。”
“西北可有军报,年羹尧可有折子过来?”
“回皇上,西北暂无军报,只有几道叛匪作乱的折子。大将军来了两道折子,一道是催要粮饷的,一道是西北官员任命的推荐折子。”
“就知道伸手要钱要粮要权,你问问年羹尧,他还会要些什么,告诉他,他要的,朕都照准了。朕的要求很简单,朕只要他在西北漂漂亮亮打一仗,把西北给朕平定了。现在,全天下的人都在盯着朕,也是在盯他年羹尧,他要给朕做出点样子来,给全天下人一个交代。”
“喳。另外还有几道参大将军的折子,不知…”
“参参参,就知道参年羹尧,都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在下面撺掇的,以为朕真就瞎了眼了吗?”
“回皇上,有一道是御使孙嘉淦上的折子,弹劾大将军目无君上,为乱地方。”
“孙嘉淦?他的眼睛就长在年羹尧身上了吗?年羹尧什么人朕不比他清楚?几个总理大臣,那么多文武百官,哪个他盯不得,哪个他参不得?偏偏要盯远在西北的年羹尧。拟旨严加申斥,令其闭门思过。若无反省,朕打发他到西北军前效力。”
“喳。奴才这就照办。”
“再拟一道旨意给九贝子允?,要他即日到西北军前历练。”
“喳。”
“李卫有折子过来吗?”
“李大人密折奏称四阿哥已返回,估计不日抵京。”
“还有吗?关于江南吏治的事情呢?”
“回皇上,没有了。”
“问问李卫,他的两江总督还想不想干了,他还是不是雍王府的奴才?去了江南这么久,一点儿眉目都没有,他干什么吃的!”
“喳。”
“马上下去照办。”
“喳,奴才告退。”
*
北静王府。(如今的廉亲王府。)
雍正上任伊始,为了安抚八爷一党,就把当时北静王老八胤?和忠顺王老十三胤祥分别由郡王晋封为廉亲王和怡亲王,并和大学士马齐以及九门提督隆科多一起封为总理事务大臣。如今的八爷,看起来是位高权重,实则是如履薄冰。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认为作者完全是在瞎编乱造,胡扯的,其实大谬也。关于北静王的原型,学界多以为是怡亲王胤祥,最主要依据是雍正给曹?折子的一条批语,大意是斥责他,不要乱跑门路,有事就找怡亲王。其实这条批语完全可以看成怡亲王不是北静王的反证,说明曹家和怡亲王关系不怎么样,要不然,以当时怡亲王在雍正面前说一不二的地位,怎么可能不先找怡亲王,而去跑别的门路呢。而且雍正的三十多个兄弟中,又忠又顺的,只有怡亲王一人,所以,可基本肯定怡亲王就是红楼梦里的忠顺王。至于北静王,雍正初期重用的两个兄弟,只有八爷和十三爷,而且老八胤?的母妃卫氏出身低微,又是汉家女子,很有可能和曹家有关系。所以可以推断北静王为老八胤?。另外一个小证据,就是红楼梦里提到的,北静王轻易就把皇上哥哥赐的念珠,赏给了宝玉,此处可看出北静王对皇上的兄弟情谊的态度,完全没当回事儿。)
王府,书房。
来回走动着的,看起来十分儒雅十分俊朗,眉宇间有些许忧郁的,三十多岁的青年男子,就是八爷胤?;而躺坐在椅子上,有些玩世不恭的,就是九贝子胤?。只听胤?说道:
“老四不是要和年羹尧做一对千古君臣楷模吗?我们就合他的意,把年大将军捧的高高的,越高越好。让年羹尧把大将军威风抖起来,让老四把贤明圣君的胸怀亮出来,给天下人瞧瞧。”
“狗屁的贤明圣君,也就年羹尧李卫这样的歪瓜劣枣配给他使唤。”
“也不能这么说,老四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年羹尧也绝非浪得虚名,以文人治军,能够威镇西北,是个难得的人才。若非年羹尧坐镇西安,老十四也不会束手而缚,我们兄弟也不会落到今日‘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境地呀。”
“八哥是抬举老四,若非当年皇阿玛对八哥一力打压,就是再来十个老四也白给。”
“唉,如今时异势移,我们兄弟处境艰难呀。听说老四找了很多江湖人,广布眼线,你回去告诉老十,以后都要小心从事。尤其是江南方面,我们的钱袋子不容有失。”
“八哥放心,江南方面我们深植多年,酒楼饭庄荣宝斋,丝厂洋行绸缎庄,无所不有,都安排了得力人手。”
“那就好。我知道你看似玩世不恭,其实是经商的奇才,跟着我,委屈你了。”
“八哥说的哪里话。说起江南,倒有个笑话说给八哥一起乐乐。据我在江南的眼线回报,说弘历和朱轼朱老夫子一起,被一个十多岁姓林的小子给考住了,问得二人哑口无言。哈哈,真是痛快。”
“怎么考住的?详情如何?快细说来。”八爷来了兴致。
“说是姓林的小子出了个题目,叫什么,对,‘使民不争’。”
“使民不争?恩,好题目,不很容易,为上者尤难,若仅对以‘不贵难得之物’,显见得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得要领。不知二人如何作答?”
“说是两个人嫌说不明白,洋洋洒洒写了两大篇。谁知,那林小子只看了一眼,嚓嚓都给撕了,还骂两人井里的蛤蟆来着,哈哈,太好笑了。”
“那姓林的小公子可说出个所以然来吗?”
“好象是问民争的是什么?不贵的话,不更争破脑袋了吗?大概意思就这样吧。”
“问的好!问的妙!!!真是见性成佛,直指人心;一针见血,直入本源呀!你马上给南方写信,要详细查清这个林公子的一切情况,要最详细的资料,尽快报回来。”
“好,我这就安排。据说是和织造府贾家有关。”
“贾家?贾家有姓林的公子,我怎么没点儿印象呢?如今老四派了李卫去江南,不过是借整顿吏治之名,想肃清我们在江南的势力。哼哼,我们就顺他的意,明日我就上折子,要求彻查江南官场,整顿江南吏治。”
……
林妹妹给二人提的条件是,每人两把火枪,五十发实弹,一个月的时间,要练到邦德先生的水平。完不成任务的,重做五百个俯卧撑。
两个人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看似简单,后来证明是无比艰巨的任务。
再过几日,商船将抵达吕宋,在那里,林妹妹一行将稍事休整,然后换乘真正的英国商船“白龙号”继续西行。
(请看下一节:父父子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