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笑谈兄弟义
作者:燃风吹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09

自晴雯加盟林家铺子后,铺子的业务逐渐走向正规。按照大家讨论的结果,重点是两个方向,一外一内。向外,就是做海贸生意,金陵这个地方,海贸走私泛滥,利润巨大,尤其是去南洋。加上有林妹妹的前面的示范,有威尔士这条线,不用白不用。林妹妹临行前曾叮嘱过,少碰海贸,少和洋人来往,因为不久后,雍正就将开始驱逐洋人传教士了。这个建议被杜子俊选择性的给忽视了。向内,就是利用本地优势,做丝绸生意,做生丝和绣品的生意。江南是丝绸产地,刺绣更是闻名天下。不过,目前,丝绸的生意主要为官家垄断,尤其是三个织造府,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林妹妹曾有明确交代,不许和三个织造府以及薛家有任何生意往来,这主要是考虑后面抄家的事情,防止受牵连。当然,林妹妹并没有禁止做丝绸的生意。这方面,林家铺子有优势,一是晴雯的手艺,二是江南生丝产地的优势。

一外一内,相互有补充也有配合。关于海贸,考虑到林妹妹的叮嘱,杜子俊还是做了些防范,具体就是把资金分成五个批次,五次有一次成功,就有赚头。

杜子俊和晴雯都是年轻人,属于‘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那种初生牛犊,有理想,有冲劲,有憧憬。林家铺子的发展,后面将超出很多人的预料,有机遇也有巧合,更有阴差阳错的地方,暂且按下不表。

话说三阿哥弘时,最近几天有点儿找回儿时的感觉了。-=手打吧会员手打 www.shouDa8.com=*雍正每天都会单独召见他,问问学习生活情况,还经常留在宫里陪着用膳。这让弘时感觉很好,或者说没有弘历的感觉很好,就连看到了老五弘昼,依然不能影响弘时良好的心情,远远的就打起了招呼:

“老五,最近又有什么好玩的了,几天没在上书房见到你了?小心皇阿玛打你板子。”

弘昼狡黠一笑:“三哥不说,皇阿玛就不会知道。三哥有什么新鲜玩意没有,说来听听。”两兄弟一路说笑着,进了雍和宫,来给太后请安。

弘昼今年11岁,天生顽劣,喜好遛狗斗鸡,架鹰玩鸟,至于正经的读书做学问,或者治国安邦平天下,想都不要想。很有点儿《红楼梦》里面贾宝玉的一些风范。

两人进得内殿,刚巧雍正也在,却是为太后即将到来的寿诞之事。

只听太后说道:“我也老了,没几年活头儿了,寿诞不寿诞的,用不着给朝廷添麻烦,哀家就盼着你们兄弟,和和睦睦的,也让我老婆子乐和乐和,我也就知足了。”

雍正道:“额娘言重了,儿子惶恐不已,十四弟原是在皇阿玛灵前失仪不敬,才罚了去守陵,这也是朝廷法度所在。只要十四弟有点滴悔改之意,儿子立即委以重任,额娘只管宽心才是。儿子已经吩咐了,慈宁宫那边也已经收拾妥当,准备给额娘庆祝寿诞,还请额娘早日移驾过去才是。”

太后道:“我老胳膊老腿的,懒得动弹了。哀家知道你现在是皇上,规矩大,哀家的话你也听不进去。算了,你去忙吧,弘时弘昼过来了,他们陪我这死老婆子唠会儿就行了。”

雍正只好道:“儿子先告退了。”

雍正生母乌雅氏,原来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侍女,出身低微。因后来怀了雍正,才封为嫔,后来晋为德妃。清朝有个变态的规矩,就是皇子生下来后,要有其他妃子或者大臣抚养,独独不能由亲生母亲抚养,这就造就了雍正和其生母的畸形扭曲的关系。雍正自小是佟佳氏抚养的,当时佟佳氏是皇贵妃。康熙因早年间,失了两位皇后,孝诚仁皇后(索额图之侄女赫舍里氏,二阿哥太子胤?生母)和孝昭仁皇后(康熙朝四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之后,认为自己‘克后’,所以长期不立皇后,以皇贵妃总理后宫。

佟佳氏地位尊崇,其父为一等公佟国维,其弟,就是后来的步军统领兼九门提督隆科多。佟佳氏皇贵妃,即所谓的副后,掌管后宫多年,是康熙皇帝的贤内助,亦是诸位皇子之嫡母,她的尊贵应该是让年幼的雍正产生一种依属感和安全感,反而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态度不敢过分亲近甚至于排斥。因佟佳氏无子,胤?完全是以佟佳氏之子的身份而自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探春的影子,那种封建家庭环境下,复杂而扭曲的伦理关系。

雍正和其生母的关系,基本上是形同陌路。清史有记载,雍正每天五更(凌晨三至五点)这个时候去给母亲请安的。看似有孝心,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因为这个时候老太太还没起来呢,这样也就避免了大家见面的尴尬。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的儿子?!

第二天,早朝。

大清帝国的雍正皇帝,显然有些没休息好。

百官山呼朝拜完毕。

廉亲王出班奏道:“九贝勒允?,已于昨日接了圣旨,起程前往西北军前督战。”

雍正道:“恩,知道了,九弟性子嬉戏,是要到军前历练历练才是。”

廉亲王道:“皇上圣明,臣弟等愧不能及。”

雍正问道:“太后的寿诞准备的怎么样了?”

怡亲王忙出班道:“俱已安排妥当,还从江南请了几个有名的戏班子,一定可以让太后欢心。只是贺寿之名单,还要皇上圣裁。”

雍正知他说的是十四爷的事,含糊道:“知道了,再议吧。”

百官等见皇上有困倦之态,一些小事都不敢乱奏。司礼太监见没了奏本,正要宣布退朝的时候,只听有人高声叫道:

“臣有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