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
英国很不满意。中国与泰国签订盟约,控制了克拉地峡和暹罗湾,把势力扩展到东南亚,直接威胁到马来西亚和缅滇,严重影响了大英帝国的利益。
对於中国在东南亚的行动,罗斯福同样不满意。泰国是东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美国也不是没有企图的,被中国得手,自有几分不满。况且,德国在欧洲肆意扩张的时候,中国把手伸到了东南亚,怎麽看也是个不祥之兆。
加之,中国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军备,也还是令美国紧张。老实说,全世界都在扩军备战。关键在於,中国是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却始终不肯表明态度。
而且,五月的时候,罗斯福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在一封电报里,日本驻华大使芳泽极为不谨慎地提到了「盟约」。这证实了赫尔长期以来的猜测,而且比猜测还要坏--条约与盟约只差一个字,却差了很多。
更有甚者,中国加大了对南美洲的倾销力度,影响了美国的利益。
中国与智利、秘鲁和委内瑞拉三国关系一向很好。中国不仅大量从三国进口铜矿石、石油、硝石和稀有金属,也对三国大批出口武器和各种工业品。这些出口,只能用倾销来形容。
罗斯福提出了对拉丁美洲各国采取「睦邻政策」,宣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在泛美会议中,赫尔与拉美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协定,大幅降低了关税,平均关税只有百分之一二十。
但中国的关税更低。进口矿产品、石油和木材等,全部免税的。出口产品关税只有5%,甚至衣服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以及农产品,不仅关税全免,还额外提供补贴。中国商品自然也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市场。
对秘鲁和智利,中国不仅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还帮助军政府建立了生产枪械的兵工厂,并派出军事顾问帮助训练部队。同时,中国还对各国学生提供奖学金,从两国也招收了一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31年,由中国牵头居中调停,使两国达成和解,划定边界,关系正常化。
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急剧冷淡。这种冷淡不是说恶化,而是说在情况不明时,谨慎从事,却已表现出恶化的趋势。国与国之间惟有利益,中国威胁了美国的利益,也就对此有所预备。美国愿意维持与中国关系,只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压力。
中美关系是很密切,两国间纠葛也很深。但这远不能够同美英之间的关系相比。中英两国交恶,美国自是受到了影响。
※※※
帝国历十七年,1940年4至5月,德国入侵挪威与低地国,所向匹靡。随後德国开始横扫法国。经过陈天禾刻意加强的德**队,几乎没有遇到什麽障碍,英法两国的重型战车在德军长炮管的四号战车面前毫无抵抗能力,经典的88mm炮打战车的例子也没有发生,德军作战进度比前世中快的多。然而,在戴高乐的装甲师拼死反击之下,希特勒依然下了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让戈林的空军去对付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敌军。
5月10日,张伯伦辞职,推荐邱吉尔出任首相。
5月15日,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因为此时天气还不错,并没有像前世中五月底那样天候恶劣,因此戈林的空军效果好的多,另外就是德国空军开始使用燃烧弹与集束弹,一时在滩头造成重大伤亡,烤肉香味四溢。不过在英法殿後部队的疯狂抵抗下,英国还是在稳定的撤离部队。
然而不幸的是,陈天禾又出手了。
陈天禾并不希望敦克尔克的盟军全军覆没,这会让英国在短时间内失去大部分防御能力,如此一来,也许德国就可以靠他们那些不是很充足的舰队与空降部队用少量兵力强行登陆英国。然而,他也不希望敦克尔克的盟军安然撤离,因为这样英国就会多出一大批富余部队了。陈天禾希望的是,盟军虽然撤回一些部队,但却损失惨重,以致於不得不从欧洲以外的地区抽调部队回国加强本土防御。例如中东,例如印度,例如东南亚。这样他才有混水摸鱼的空间。
为了实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先派到当地准备好的三条潜艇,一条服役不久的龙王级五号舰青帝号,以及两艘巡潜三型就开始在敦克尔克外海展开布雷作业。巡潜三型是1936年发展的新型巡洋潜水运输舰,排水量被放大到4500吨,而货仓尺寸与载重也随之放大,货物承载力增加到1000吨,级别名为蓝鲸级。同样使用新船型与新装备,唯一的不同就是它还是柴电潜艇而非核子动力,因此水下极速只有22节,并且持续能力远不如龙王级。不过它的动力系统使用新式设计,是把柴油主机先接到发电机上发电,再由电动机驱动运转轴,而非如目前的传统潜艇一般柴油机直接驱动旋转轴,因此他可以让柴油机持续以最佳速度运转,燃油利用效率极高,故而有极长的航程。与巡潜二型不同的是,他的货仓外盖是可以在水下打开的,只不过有深度限制,必须在少於40公尺的深度才能开启。这是执行水下布雷任务所需。虽然有这个潜力,但陈天禾暂时并不打算让它从水下发射飞弹。
1940年5月17日夜间,在青帝号用主动声纳清除航道,小心翼翼的领路之下,第一艘巡潜三型在敦克尔克港外水下30米处打开了货仓,悄悄地放出了2500枚各式中小型水雷,随後离开战场返国,第二艘巡潜三型则是在5月20日再次放出2500枚水雷後返国。只留下青帝号远远的观察战果。这些水雷都是漂浮式的,一放出就会上浮到水下1米的深度然後启动引信,之後现场就非常危险了。虽然水下30米是比较安全的,但如果要上浮到潜望镜深度,青帝号就必须退到十五公里以外以保持自身安全。
果不其然,大量水雷的出现立刻让敦克尔克的撤退行动出现混乱。英国海军立即出动扫雷艇,但扫雷任务是需要不短时间的,而德军自然不会坐着看英国撤退。两次的水雷释放,让英国的撤退行动拖延了六天,并造成二百艘以上的大小船只直接被水雷击沈,因时间拖延而被德军击沈的数量更多。这些船只都是虽知前方是水雷场,却因为敦克尔克殿後部队战况危急,於是只好强行穿越水雷场入港撤军,再出港回头强行穿越雷场一次,在这两次掷骰子赌运气中失手触雷沈没的。
1940年5月30日,最後一艘英国船只在德军的炮火下离开敦克尔克的简易码头。为期15天的发电机作战结束,比陈天禾前世中多了六天。而成功撤离的盟军则只有约十万人,其中英军约7万人,法军约2万人,比利时军约1万人,不到前世中的1/3。
此时英国国内空虚,别无选择,只有从国外调动大批军队回国。於是中东、印度与东南亚的兵力因此而大幅减少。这还不够,英国还调大批澳洲籍士兵到英国协防。这让英国在东南亚的势力一时空虚了下来,间接成为日本提早动手南侵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只是之一而已。
※※※
帝国历十七年,1940年6月,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女娲号在下水半年後正式服役。她的标准排水量达到5.5万吨,满载排水量达到7.6万吨,其6具核子炉的30万马力输出使其极速超过35节,是帝国建造过的最大军舰。她集合了帝国过去四艘航母的建造与操作经验,以及帝国所有白科技、黑科技,还有全部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想像力而成。全封闭舰首、11度斜角甲板,四具艇侧?降机,数具空搜、平搜与火控照明雷达,以及四具电磁弹射器。是的,是电磁弹射器,而不是上一艘标排3.3万吨,单舰成级的泰山级航母上面的蒸气弹射器。
实际上,这艘航母远比陈天禾想像的还要先进,其中最令陈天禾惊奇的就是其全电力构型以及那电磁弹射器了。这些东西就是在他的前世美国都还没有装备。而女娲号能采用这些技术,完全是特斯拉的贡献――包含电磁弹射器、超大容量发电机、电动机与超级飞轮电池等,都是他实验测试的质量投射器中各个零件的修改版本。当然老头子本身没有时间去设计与测试航母的动力系统,这些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全是由他的学生完成,但是这些人用的技术根源则是完全来自特斯拉发展的相关技术。甚至连目前第三代核子反应炉用的蒸气涡轮,都是由特斯拉早年发明的高速涡轮改善而来。不过陈天禾仔细一想,发觉这要说比前世的美国先进倒也并不见得。现在的电磁弹射器,其实和前世21世纪老美玩的那个有不小差距,最大的差别就在於他的规格上限不过要求把15吨飞机加速到200km/hr,但是21世纪老美EALS的上限则是要把45吨的飞机加速到370km/hr。也就是说,两者在出力上有10倍的差距,这自然是简单的多了。
这艘航母可以携带的舰载机,根据海军总长陈绍宽的说法,以原本的舰载机来说,约在150~180架左右,不过换成目前正在测试的喷射机,因为其体积比较大,就会降低到120~140架的数量。以後当喷射机造的越大,搭载机数还要再减少。
当然,虽是核动力,但目前的女娲号还是免不了在右舷装了几个欺敌用的烟囱,平时烧些重油冒冒烟来骗骗人,掩饰自己是核动力船只这件事。不过陈天禾知道,只要再过个几年,这烟囱就可以拆了。
女娲号在帝国海军中的级别名是女神级。全部规划是六艘,後续的玄女、嫦娥、瑶姬、精卫、雒嫔等舰会以半年为间隔陆续服役,最後一艘的雒嫔号预计将在1942年12月服役。其实帝国的造船厂的重型船台数量充足,可以一次造更多的女神级,问题是这种平顶船实在是太贵了,虽然已经极力控制成本,但一艘还是要近7亿华元,不得已只好把建造年份拉长以平摊成本。
附带一提,有陈天禾在,帝国新式军舰飞机等,所用的电脑自然全是模组化的开放式系统,接口规格都制定好了,可以轻易升级更换。陈天禾可不会干出那种让军舰用十几年几十年前的电脑系统这种蠢事。既然是电脑,自然要能轻松快乐地升级才是王道。说起来,就连一般的接口他都看不顺眼。CPU当然没办法,但可能的话,他要求系统周边都要能够热插拔。他很清楚这样的设计可能在购置成本上会高些,设计上也会比较复杂,但是十几年几十年用下来,可省下金钱时间无数。
而日本对於帝国建造这种超大型平顶船自然也提出了他们的抗议。不过顾维钧在接待日本大使时,只是随口问了声:「听说贵国目前正在建造的大和号与武藏号战列舰,似乎更大啊?」於是日本方面也只能摸摸鼻子,不了了之。
※※※
1940年6月5日,德军占领巴黎。
早在敦克尔克包围的时候,希特勒就透过瑞典、美国与罗马教皇向英国提出和平建议,希望英国承认既成事实,并表示只要英国承认德国的陆上霸权地位,德国即与英国停战,并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希特勒宣称:「我对英国是钦佩的!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英国必须让我在欧洲大陆有行动的绝对自由!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英国把以前的德国殖民地归还德国,对我在欧洲大陆的行动自由不加干涉,我们两国即可相安无事。我们有什麽必要非得与英国打仗呢?我找不到这种必要。英国一定会同意媾和的。」
但是他的善意被无情的拒绝了。丘吉尔在给瑞典国王的措辞强硬的覆信中指出:「甚至在对於这种要求或建议作任何考虑以前,德国就必须用事实而不是空话作出确实的保证。它必须保证恢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特别是法国的自由和独立生活。」
其实这也很合理。英国海上霸主当了几百年了,虽然现在已经在走下坡,但其地位从来不需要他人承认,更何况是德国这个暴发户了。
在没有得到英国应有的反应之後,德国最高统帅部终於在6月20日发出第一道旨在继续对英国作战但又留有相当余地的指令:「元首兼最高统帅已经决定:如果能取得空中优势并具备其他一些必要条件的话,登陆英国是可能的。开始登陆的日期尚未决定。一切准备工作必须立即开始。一切准备工作都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入侵仍然仅仅是一个计划,还没有作出什麽决定。」
6月25日晚上,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向英国提出最後一次和谈建议的和平演说。6月28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爵通过广播正式拒绝希特勒的「和平建议」。
1940年7月1日,希特勒签发了关于对英国进行海空作战的第17号指令。不过在这之前,德国空军已经和英国交手数次了。
德国方面的主力是空军的3个航空队:以凯塞林空军元帅为司令的第2航空队,以施佩勒元帅为司令的第2航空队和以施通普夫空军上将为司令的第5航空队,装备的主要机种有单引擎Bf-109战斗机、双引擎Bf-110战斗机、其他重轰炸机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道丁空军上将)下辖4个航空兵群,共55个中队。北部的第13航空兵群由索尔指挥,有14个中队;中部的第12航空兵群由帕克指挥,有22个中队;东南部的第11航空兵群由利.马洛里指挥,有14个中队;西南部的第10航空兵群由布兰德指挥,有4个中队。以派尔为司令的陆军高射炮兵也接受道丁的作战指挥。
和前世不同的不是只有日期提前而已,德国与英国空军均比另一个历史上的强一些,而英国方面则是喷火式战机的数目多了不少。德国方面最关键的是所有战斗机都装备了副油箱,航程与滞空时间延长不少。一时间英国上空空战激烈且血腥,双方大致势均力敌,但稍微倾向英国一点,毕竟英国有主场优势。
德国空军发现占不到多少便宜之後,想起中国提供的情报――英国已经靠着雷达组织了完整的预警与拦截指挥体系。於是凯塞林空军元帅向後方提出要求,五天後,六架改装过後的Ju-88CJ飞抵了德国位於法国的前线空军基地。
1940年7月9日上午,三架Ju-88CJ随同大队出击。该日英国皇家空军雷达萤幕上一片雪花,阵脚大乱,无法组织完整的拦截作战,各地的机场只能各自为战,德国空军第一次占到优势,於是趁机猛击英国各机场与雷达站,造成英国重大损失。
连续一周的箔条干扰配合轰炸,几乎让英国战斗机部队崩溃。德军对雷达、对机场的的轰炸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没有雷达预警辅助指管,英国根本没有办法把战斗机在指定时候集结到指定位置,以对德国机群造成局部数量优势。没有精确的目标时间向量,各个机场各自起飞的战斗机因为位置不同,只能进行波状攻击,面对德国那具有巨大数量优势的空中兵力,英国的战斗机以极快的速度消耗着,七天内竟然损失了超过250架战机。
邱吉尔急了。再这样下去英国防空力量会被彻底消灭的。这可不行,无论用什麽手段也要保住英国的战斗机兵力。原本他已经想好方法,就等德国先出手担个恶名,但现在他等不及了。於是他马上打了电话给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
需要说明的是,不列颠空战中,不是只有德国轰炸英国。同一期间英国也在轰炸德国。不过英国空中兵力弱的多,因此只能选择夜间出击。英国对德国的轰炸,是在5月11日国会决议核准,5月16日开始,也就是说,邱吉尔一上台就立刻组织了对德轰炸。不过之前都只是轰炸德国的铁路、车站、工厂等军事目标。然而,在邱吉尔下命令後,7月21日、22日、23日、24日,英国轰炸机连续四天对柏林进行了轰炸――炸弹是扔在市区而非工厂上。
不过,英国的轰炸其实没有多少效果,首先因为出动架数少,只有十几架、几十架,能突防到达柏林上空的数量更少。而夜间又没法瞄准,最後又有德国的高射炮干扰,因此其效果很低,大约炸死炸伤十几人、几十人这样的等级。简单来说,邱吉尔这不是在攻击德国,而是刻意要恶心希特勒。
然而,邱吉尔不愧是当了三十几年官的老狐狸,看人神准,不是希特勒这种党魁干不满二十年,国家正式官职干不满十年的官场新晋菜鸟可以比的。於是希特勒真被他恶心到了,大怒之下下令德国空军立刻进行报复轰炸,目标伦敦。
而德国的前线空军司令虽然不满,认为只差临门一脚就可以把英国空军干掉了,为何现在要放过英国空军改去轰炸伦敦?但这是元首的直接命令,他们不得不服从。於是德国轰炸机开始以几百架的规模光临伦敦实施轰炸,一时伦敦人民伤亡惨重。不过英国空军也因此得到喘息休整的机会了。
然而邱吉尔这次摸鱼摸到大白鲨,失算了。德国轰炸伦敦时使用了各种炸弹以测试效果,发现中国技术转移的第二款燃烧弹对伦敦这样的砖石结构城市颇有效――第一款专为攻击木制房屋设计,不用说也知道原本准备对付谁的。於是他们开始加班生产,拼命使用。结果伦敦的伤亡急速上升,在後来8月5日的一次400机的大规模轰炸中,德国人乾脆全部使用这种新型燃烧弹,结果引燃了伦敦三成的面积。後来英国统计出来的伤亡是死亡失踪5万多人,仅仅是在一次攻击内就有这样的结果。
邱吉尔大惊之下立刻下令比照办理。不过燃烧弹配方实在无法立刻研究出来,负责人说至少也需要几周的时间。可邱吉尔没有几周的时间了,他下令先把汽油石油什麽的装到炸弹里扔到柏林。这倒是很简单,第二天晚上,就有一批急造汽油弹扔到柏林市区,点燃了一些房子了。虽然因为依然只有十几架轰炸机,伤亡还是不大,不过好歹比炸弹多了一点,烧死上百人。於是在希特勒严令下,德国人立刻加大报复,第二天派飞机把伦敦又再烧了一遍。几天下来发现伦敦烧的差不多了,於是德国人又转向去烧其他城市。而一旦玩起这样子的割喉战,就是人口少,战机与轰炸机数量也比较少,距离又比较远的英国处於极大的劣势。到这个时候邱吉尔已经开始後悔先前轰炸柏林的决策,不过此时後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下令让空军加紧拦截。
不过这样频繁的攻击,德国的损失也不小。而英国不愧是首先将雷达投入实战的国家,电子技术功力深厚,很快就找出对抗箔条的方法,他们改变了雷达频率。而德国还没有发展出即时侦测目标雷达频率并当场切割箔条以因应的技术,因此干扰一失效,英国的主场优势又立即恢复了。再加上德国空军靠着干扰机,这些日子过的很幸福快乐,没想到倚赖的护身符忽然失效,一时措手不及,被英国大群战斗机冲入轰炸机群中,一下子击落七十多架轰炸机,甚至连干扰机都被击落两架。这下英国就得到燃烧弹的样本了,很快就仿制出来开始回敬到柏林市区上。若不是英国轰炸机数量不足,始终只有几十架、近百架单位的出击,说不定也会发生烧掉半个柏林这种事。
接下来双方又陷入了血腥的空中拉锯,战机飞行员开始快速耗损。於是两国开始向外求援。英国向美国订购一千架P-40,不过到全部交货还要一段时间,立即到手的只有两百架。还不只如此,连陈纳德都带着一批小伙子成立「志愿军」跑到英国协助他们作战。没办法,英国不只战机缺,连飞行员也缺。
而德国不用说就是向中国买飞机了。戈林立刻与帝国联系,陈天禾则很大方的把空军现役主力战机,成飞的海东青式战机(即飞燕二式之後,36年配发空军的机种)挑出1000架,拆掉所有敏感装备後直接热机出售给德国,然後把获得的钱投入增加本年度的喷射机采购数量。这批飞机是由帝国飞行员挂上副油箱转场飞至土耳其,然後再由戈林派出飞行员将其飞回德国,因此很快就投入战场。一时德国空军战力大增,打的英国飞行员哇哇叫。
英国当下不满了,立刻让驻华大使夥同美国大使上门理论,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不过顾维钧表示这只是商业行为,就如同美国卖给英国P-40一样。
既然如此,英国大使麻穆勒就说了,是商业行为的话,那英国也同样可以购买了。
顾维钧自然满口答应。但他同时指出,德国支付的是硬通货,如果英国愿意以中国的文物,或者黄金等硬通货支付货款的话,帝国愿意一视同仁,也对英国出售同类产品。
顾维钧的态度很明确,我就知道英国没钱!
英国是没有钱,有钱也不用把西印度群岛的上百军事基地租赁给美国99年,以换取美国的五十艘旧巡洋舰了。但越是没钱,就越不愿意让人说。
英国大使麻穆勒的愤怒冲破了云霄,气愤已极却毫无办法,形势比人强。
如果英国胆敢说个不是,激怒了中国,致使中国对英国宣战。不要说东南亚,印度,就是非洲,也难逃厄运。那就真的全完蛋了。
英国没有条件对中国发泄怒火。於是,英国大使只能客客气气地表示,英国虽然不满,但中国的这种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文物换武器,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
8月下旬,中英两国达成协议,以文物和部份黄金换飞机。这一次帝国不是拉空军的飞机,而是拉海航飞机出去。西飞的军舰鸟式舰载机共500架――这是海航现役活塞式战机的一半――,经由美国摩根财团下属的一家公司出面转手给英国。这次是转场印度、阿拉伯半岛、埃及、利比亚、直布罗陀再转飞英国,也是几天内就送到了。据称英德两国均对帝国战机的超长航程赞不绝口。於是在英伦三岛的上空,就上演了一场罕见的中国飞机大比拚。
至於戈林对英国手上忽然出现大批中国战机,虽然不爽,却也无可奈何。目前德国对於中国的依赖性,是远高於中国对於德国的依赖的。
※※※
帝国历十八年,1941年上半年,帝**喷射机,空军已经换装了500架,海军则已经换装了200架。不过空军与海军的喷射机是不同款式的。虽然他们使用相同的引擎,但是构型完全不同。
目前喷射推进实验室推出的这款喷射引擎,已经是他拿出的第四代喷射引擎了。第一代是1928年做出的测试玩具。第二代是1932年发展出的性能接近前世Jumo004的引擎,第三代则是1936年发展出的喷射引擎,性能提?了约56%,但是陈天禾认为性能还是不够好,并且换装压力还没有那麽大,於是继续开发。直到1939年初,喷射推进实验室终於推出第四代喷射引擎,他的性能比第三代提?不到10%,但是在寿命、可维护性与价格上大大超越第三代引擎。於是陈天禾拍板量产这颗引擎,并以其核心提供各飞机公司设计各种飞机。附带一提,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的引擎全部都是轴流式的,辐流式引擎一开始就被舍弃了。虽然後者比较简单易行,但既然前者才是主流,并且陈天禾没有战争压力又有充分时间,自然选择主流的道路,省的白花钱作白功。
这颗涡喷四型乾重1200公斤,推力2600公斤,推重比2.17,极限操作高度为1.6万公尺。如果要用具体的例子比较,大约和前世中F-86用的GEJ47引擎差不多,但性能稍好一点,同时寿命与可维护性高的多,价格则低一点。但是说到价格低也只是相对而言。这一颗引擎的成本接近10万华元,已经相当於一架新式活塞引擎主力战机的价格。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为何之前的各型引擎没有被投入量产的原因了。
也就是说,用这颗引擎设计出来的喷射机,只要设计不太差,那麽至少也会有F-86等级的战力。当然,由於帝国可以运用的计算能量比前世中美国设计F-86时高的多,因此性能也就会比其略强些。最後,这样的喷射机单价30~40万华元上下,也是活塞战机的3~4倍,因此短期内不会全部换装,还会继续生产活塞或涡桨版本的螺旋桨战机来垫档。
另外,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涡喷的时候,同时也用同样的技术发展相关的分支涡轮发动机。其推出涡喷四型的时候也同时推出涡桨二型,这颗是重量800公斤,输出却达到5000马力的家伙,是给大型螺旋桨机用的,另有一款小型化的涡桨二乙,重450公斤,2500马力的版本。此另外还有给坦克、军舰用的500~5000之间的轴马力的涡轴二型各次型。总而言之,投下无数金钱人力,花了十六年研究的喷射推进实验室终於在1939年全面开花结果了。於是陈天禾将引擎工厂的股份拿出10%奖励众人,让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发展更好的引擎。接下来围绕着这一系列引擎的所有相关载具方案一一展开。
在1940年初,成飞(巴玉藻)、西飞(王助)、沪飞(潘世忠)、鄂飞(陈凯)等四家飞机公司竞争下,西飞获胜得到空军喷射战机的单子,而其战机配置类似陈天禾前世中F-86的低後掠翼,不过进气口是在两侧,机鼻留出装设雷达的空间。编号JF-1,即喷射战斗机一型,取名鹞鹰式。
竞标中排第二名的沪飞虽然失掉了空军单子,但是被评分标准不同的海军选中,成为编号JF-2的海航舰载机。依照海军的标准,JF-2的得分是比JF-1高的,後者虽然高空性能、速度与机动性都比较高,但是在在但量、航程与低空低速性能上就比较差了。而海军需要在航母上起降,因此需要比较好的高攻角与低速冲场性能,以及较短的起降距离等,而这个恰好是JF-2这类三角翼机的特长。JF-2的机身比JF-1略长了点,翼展却只有3/4,又可以折叠,对於航舰来说可以增大不少携带量。JF-2在陈天禾看来和前世中的美国A-4攻击机的早期型很像,被取名为海鹰式。当然,舰载机需要进一步改进,作结构加强什麽的,不过程度不是很大。这完全是拜稳定输出的电磁弹射器之赐,如果还是蒸气弹射器,就比较麻烦了。
这两款飞机性能上相差不大,只是取向不同而已。都是空重5吨全重9吨的单座单引擎战机,都是泡型座舱,武装都是20mm机炮4门,都有五个副油箱与炸弹火箭挂点,也都有空中加油装置,最後,俯冲时都可以破音速。不过海鹰式可挂2.4吨外挂,鹞鹰式少一点,只有2吨。另外,他们同样都有装备雷达的计画,目前也都还没装,只装了雷达警报器,原因是为了省钱。海空军本来是野心勃勃的想要全面雷达化的,但被陈天禾否决了。没办法,就算帝国计算机技术发达,雷达做的世界最小最便宜,也还是比喷射引擎还贵。几千具雷达装下去陈天禾可受不了。
以目前这个年代,空战是不需要雷达的。虽然帝国已经做出最初的空对空飞弹(有半主动、遥控与线控几种类型),但以其灵活性之差,对战斗机几乎是没用的。不过打轰炸机倒是很方便就是了。但即使没有雷达不能放飞弹,战机也可以挂几个19管的7cm火箭包来打轰炸机,那也是很有效的,可以躲在轰炸机的机枪机炮射程外打。特别是对空火箭还装了飞镖散弹头,中一发就会千疮百孔。因此除了夜间拦截,他实在看不出全面配置雷达的需要。再说就算配了雷达,以这时的技术还是需要作成双座机摆一个雷达官上去专门负责操作,那不如发展专门的双座夜间战斗机比较好。当然,为了以後着想,空间还是留下来,必要时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装上去。只有少数几个中队的飞机装了雷达作为测试与夜间战斗之用。
另外,作为垫档的螺旋桨战斗攻击机也出来了,这款是成飞的舰载机设计,不过空军也用――实际上是陈天禾强迫空军用的,他为了省钱,不想再多买一款飞机――,原本是为了以防喷射机计画失败时的备案。编号为PFB-5(螺旋桨战斗轰炸机五型),机翼可以从1/2处折叠,武装为翼根的2门20mm机炮与4挺十式重机枪,空重为3.2吨,标准战斗重量5吨的轻型战机。
这款战机因为使用2500马力,截面又很小的涡桨二乙型引擎,因此阻力极低,无外挂(连挂架都拆掉)半油测试时曾在七千公尺高空飞出800km/h的平飞时速。同时又因为机身轻翼荷低,灵活性和爬升率都非常好,而且油装的多因而航程超长,靠高效率的引擎与大量的内载燃油与翼尖油箱可以飞到3200km之远。此外他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6.2吨,一般可以挂载1.2吨的武器或副油箱。在挂上两组400公升翼尖油箱,一个1200公升机腹中线油箱与翼下2个250公升低阻副油箱时,内外油量高达3700公升,此时飞送航程达到惊人的5400km。
这款飞机共有五个挂架,机腹,每边机翼各两个(陆军型取消机翼折叠功能,将翼下挂架各增加三组,达到每边机翼各5个挂点)。因为外型有点像去除机腹突出的进气口的野马式,只是机身稍长,机翼长度与翼面积也稍大一点,正面小一点而已,所以陈天禾将之命名为天马式。他的机腹挂点承重1000公斤,翼下挂点则可承重200公斤。执行拦截任务时,通常在机腹挂点挂副油箱,翼下四个挂点各挂一个19管火箭包。海军把它放在四艘老航舰上当作战斗机、轻攻击机与雷击机使用,新航舰上也放了一些当攻击机与雷击机使用(女神级航母空战主力是喷射机)。空军也把他当作战斗机、攻击机使用。简而言之,这是海空军共同用来填补喷射机数量不足的机种。天马式的唯一缺点是使用前拉式引擎,没法空中加油,只能用1200公升的夥伴油箱帮喷射机与其他飞机加油而已。不过他油装得多航程长,通常是不太担心没油的问题的。他的单价是14万华元,比喷射机便宜的多了,可以大量装备。
再来就是重型战斗轰炸机的案子,这是鄂飞的产品,同样是海空军通用。他将全面取代海空军的攻击机、轰炸机,以及装上雷达当作夜间战斗机使用。需要一提的是,从37年开始,帝国海空军已经取消俯冲轰炸机了,甚至连专职雷击机有没有。海空军要执行对舰轰炸任务,就远远的扔遥控炸弹或是重型遥控火箭(怕干扰的话还有线控模组可供选择),就连要雷击,这空头的音响鱼雷上也可以加挂滑翔套件(滑翔时有遥控与无遥控的选择),可以从很高很远的地方扔过去,完全不需要像传统鱼雷机一样低飞并贴近敌舰。总之就是千万不能靠近敌舰。
鄂飞的这款产品是典型的双螺旋桨重型战机,外型中规中矩,纵列双座,双引擎平直低翼构型,同样使用两具涡桨二乙型引擎。他有强固的机身与机翼,空重5吨,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吨,夜战的次型号机鼻内装了一具雷达(抛物面天线,不是八木天线),固定武装为翼根的4门20mm机炮,有空中加油管,其弹舱与众多挂点最多可以携带2.4吨武器飞行3000公里,或者全部携带内部与外挂副油箱飞上6400公里的距离,并且在拦截任务或夜战对空配置,8吨起飞重量时,其高空平飞速度可以超过720km/hr,比大部份旧式单引擎战机还快,而且相当灵活(自然比不上天马式),这完全是靠那两具总计5000马力输出的涡桨硬操出来的。编号为PFB-6,命名为鱼鹰式。
另外,根据要求,天马式和鱼鹰式都在设计时,同时考虑了使用传统活塞引擎的版本,编号为天马乙型和鱼鹰乙型。就是两款飞机改用1500~2000马力活塞引擎并去除敏感设备的降级版本,专供未来外销之用。活塞引擎的效率与性能远不如涡桨,同样的马力下,活塞引擎的重量可以达到涡桨的两倍之多。例如美国P-47用的2500匹马力R-2800引擎,重量就超过1吨,再如P-51用的1400马力的梅林引擎,重量达到760kg。因此这样一搞,性能自然大幅下降,对於结构与额外重量的要求也就更敏感了。为此天马乙型就把油箱缩减,结构与挂架承力都降低,航程降低三成,酬载降低一半。鱼鹰乙型好一点,但携弹量与航程也降低三成。不过因为气动设计优良,他们和欧美特别是德国主力战机相比也不会相差太多,甚至还要好一点。另外,这两款飞机除了引擎和部份修改的零件外,大部分零件是和原始版本通用的,这是为了节省成本。
至於其他运输机,轰炸机,乃至於攻击直升机与运输直升机方案也就不提了。总而言之,在1939年以前,帝国空军的活塞引擎还是比不上美国的同类产品,因此即使在飞机气动力设计上下功夫,除了不同设计理念的类型外,性能上也不会有绝对优势,并且很容易被赶超。但是1939年帝国涡轮引擎系列全面开花结果,直接导致的就是1940年以後帝**空中战力跃升一大台阶,而这个差距起码有8至10年左右,美国航空工业再强,生不出同类的引擎那还是做不出能与帝国抗衡的战机的。
当然,另一个关键是,活塞引擎需要用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然而涡轮引擎只要用航空煤油就好了,因此普及涡轮引擎对於石油工业新晋国的中国优点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