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 CHAPTER.04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577

() -激战-

帝国历十九年,1942年8月,热压弹暂时不用了。但是帝**其他武器还多得是。他们靠着这个稳步前进。其中,步兵的连发自动步枪,装甲兵的中战车与重战车,陆航的眼镜蛇直?机,以及空军的鱼鹰式攻击机及其携带的制导炸弹都是帝**所依靠的主要推进力量。

帝**的战术很简单,靠大量优势空军掌握住空权,然後以步兵、装甲车进行威力搜索。遇到坚固设防城市就绕过去。发现俄军部队,就让帝国战车部队压上去。若是俄军装甲部队,就先召唤攻击直?机大队清过场之後再让坦克上。如果是设防坚固要塞,就回报空军的攻击机与重轰炸机大队,让他们扔遥控炸弹下来清除。至於补给,就靠少量重型飞艇与大量载重卡车负责运输。

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只是依靠装备、技术与兵力物资优势不断推进,并没有多少神机妙算。然,这种?实稳健的战术就是最难破解的。

帝**中央集群,即由鄂木斯克往攻向叶卡洁琳堡、车里亚宾斯克等地者,乃由蔡锷指挥。往攻乌法的西北集群,由伍毓瑞指挥。西方集群,即突破乌拉尔河防线,往斯大林格勒方面进攻的部队,则是由张孝淮指挥。最後,从托木斯克出发前往下瓦尔托夫斯克的东方集群牵制支队,则由张承礼指挥。

在这几名统军大将看来,军人就是要打仗的。能参与这种数百万人规模的世界大战,并且还是攻城掠地的灭国大战,正是军人一生的梦想与事业的巅峰。并且他们都已经六十岁出头,这场战役大约就是他们军人生涯中,战场上最後的表现机会。在之後恐怕就只能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了。因此无不力争表现,努力把最後的光辉发挥出来。

※※※

1942年9月,斯大林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一个烂摊子。

帝**在打开突破口後,高歌猛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展开攻势。摩托化步兵师配合着装甲部队,共80个师100万大军,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上奔涌起来。说横扫千军如卷席是夸张了些儿。帝**放过防御强的少数城市,一心一意攻城掠地。

东方集群也趁此机会,顺势展开了猛烈攻击。被团团包围,只依靠电波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下瓦尔托夫斯克守军,凭藉着坚固的永久工事,在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坚守了近一个月,终於在8月12日宣布投降。东方集群兵力虽然只有不到二十万,但张承礼可不想单纯只是当个牵制的,於是随即往西往北开始深入前进。

另一方面,西北集群的伍毓瑞更为生猛,他很快就靠着大量轰炸机的支援攻破边境的奥尔斯克和奥轮堡,除了往主攻方向的乌法前进外,也分兵趋向伏尔加河东岸的萨马拉与下卡姆斯克加以试探性攻击,打算先巩固地盘。

至此,还在苏军控制中的,就剩下乌法、车里亚宾斯克和叶卡洁琳堡等三座城市,并都处於重重围困中。这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不一样,那里还有水路保持联系,这里与外界保持联络就得用那个老办法无线电波。

帝**不是没有能力一举攻克之,但蔡锷等人一来是舍不得伤亡。这才八月下旬,帝**已经占领了西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冬季来临前怎麽也会拿下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所以,蔡锷不着急。

再者说,除了去年进入伊朗、入侵缅甸,还有之前派往苏门达腊的几个师之外,大部分帝**已经有十多年没参与战争了。训练有素并不能够代替实战经验。有这麽几个训练不足,却士气不错的地方,蔡锷还舍不得一下子占领。他命令将之封锁包围,轮番调动部队前去参战。

慢慢来,打上几仗,部队就有实战经验了。稳打稳扎,层层推进,交替掩护,在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下,部队很快熟悉了战场气氛和攻坚战术,却又不会有多大的伤亡出现。

在战斗中,薛岳少将指挥的第一师连战连捷。第十一装甲师代理师长孙立人上校(临时晋?为准将军衔)指挥装甲部队五天前进八百公里,攻占了谢罗夫。估计,孙立人的临时军衔,很快就会变为正式的。临时军衔只是为了便於指挥,临时授予的,除了称呼和服装上有变化,其余一切都按照正式军衔处理,战後就会取消临时军衔。

※※※

在帝**攻克秋明,向叶卡捷琳堡进军的时候,傅作羲的装甲第二师与苏联第18坦克军迎头碰上,随着「意外」的遭遇,中苏之间一场激烈的坦克大战就此爆发。这是十几年来,中苏间装甲部队的再一次较量,上次在1924年的中俄战争中,俄国使用雷诺战车对中国的猎犬式装甲车。

中国方面的主要装备是三个重战车营的帝国虎一型战车,计有135辆,另外加上战车营的狼二型战车共282辆,另外还有300辆左右的猎犬三型装甲车,其中有部份还装备了反战车飞弹。

苏军的主要装备是T-34-85,有二百辆,多炮塔的T-39超重战车共一百二十辆,此外还有三十几辆KV-2重型战车。整体说来,苏军的装备毫不逊色於中军,甚至在重型坦克方面,还要超出中军。例如那批装备122mm双联炮塔的T-39超重战车就是很大的威胁。

不过帝**有几个有利条件,一是俄军重战车速度很慢,苏军指挥员为了迅速赶赴秋明增援,把其留在了後面,没有在此战中参与战斗。二是中**队在空中占有极大的优势,侦察很是频繁,陆军自己还有OH-1小鸟式侦查直?机提供战场快速侦查能力。因此对於俄军的动向掌握的非常清楚。苏军与中军的遭遇是意外,帝**却不是意外。装甲第2师是有备而战的。

此外,车载无线电是中国战车的标准配置,俄军战车却只在指挥车中装备,指挥车与其它战车的联系还是用旗语。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帝**战车设计完全是超越时代的。这倒不是帝**使用了什麽先进技术,而是理念与战场想定的差距。例如在欧美各国还在用37mm与50mm炮对抗想定中的步兵与薄皮目标的时候,帝**早已在陈天禾的指示中,将中战车与重战车的规格设定在30吨与45吨级,火炮一律用75mm以上。

照陈天禾的说法,帝**战车的第一目标是用来进行战车会战,对抗敌军战车,其次才是支援步兵。苏联是世界第一战车大国,所以帝**的战车必须要以能对抗苏联主力战车为主要目的。他可没有耐心像玩《ADVANCED大战略》那样慢慢随着敌人的加强升级战车,而是一步到位,直接发展使用大口径长炮管的中战车与重战车。

在陈天禾的干涉下,帝国战车有几个通用特点,即稳固、坚实,量产性佳。使用易於量产的铸造炮塔,大马力与稳定不易起火的柴油引擎,五对大型路轮与较宽的履带以降低接地压力,增加机动力,以增加战车在中国国内与周边等,公路建设环境不佳地区的机动力。另外履带外还加装侧裙,这倒不是为了防弹,主要是尽量阻止杂物进入履带而已,因此并不厚重。当然,有了挂点,以後要换装重型防弹侧裙也是可以的。

目前帝国装甲部队现役主力以两种战车为主,其一是狼二式中战车。这是重量32吨,使用75mmL65炮的战车,另一个是放大的虎一式战车,这是重量41吨,使用90mmL60炮的重战车。两者的外型与特性自然是参照世界头号战车大国苏联的主力战车设计,不过参照对像不是T-34,而是T-62。

陈天禾用的理由很简单。先不论底盘,要在维持防御力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重量,主要方法就是减小炮塔。什麽形状的炮塔面积体积与重量最小?不用说自然是圆形的。不过战车需要考虑火炮後座行程,正圆炮塔太小?那就前後与横向扩大,变成扁圆形,这样也可以增加车内空间。这就是帝**虎一式战车的由来。

扁圆形炮塔不好锻造,不过陈天禾不打算用锻造炮塔,至少在复合装甲出现之前不用,一律铸造以降低成本与减少工序工时。虽然铸造的炮塔防御力比锻造的差一点,但因为体型小,可以用加厚来弥补,而其被弹率的降低也可以抵销这个缺点。

另外,东方人体型普遍较矮,这也成为优点,炮塔可以做的比较小比较低。因此帝国这两款战车的高度都只有2.5米,相当低矮,不过宽度比较大,达到3.5米。而德国美国战车虽然是同样血缘,但是他们後续发展的型号都提?了炮塔高度以适应西方人的体型。

简单来说,西方战车设计时用的标准是平均身高180cm,而帝国战车用的平均身高则是170cm,这10cm的差距,加上前面的考量,就让炮塔重量相差了数吨之多,越厚的炮塔差距越大。帝国战车的炮塔因此而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帝**使用,另一种是专供外销欧美用,可以容纳比较高战车兵的炮塔,当然,其重量就高了一些,同时装甲厚度也被削弱了。

再者,帝国陆军兵器研究所更在1930年代初期到中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演习实验,用了整整两个装甲师,近千辆狼式一型战车进行长达一年的大量的各种环境下的漆弹演习交战,统计出在各种环境与情况下,战车各部位被命中的机率,从而作为新式战车设计时,各部位的装甲厚度、战车设计取向等参考资料。为此还消耗了十数万发特制漆弹,与超过100辆的战车(以无线电遥控)作为实弹打靶,检查实际射击威力与效果之用。总之越容易被命中的部位,装甲就要越厚,反之可以削薄一点节省整体重量。实际上,这已经是系统整体优化设计的概念了。

放眼各国,也就只有中华帝国元首陈天禾敢,有这麽多钱,并且愿意花大钱进行这样的演习。正因为这个原因,後来帝国陆军制式的虎一型,与狼二型战车,其外型设计与装甲分配都经过了优化,非常科学合理。

事实上,帝**演习的结果资料,以及整体设计规划的概念,在陈天禾看来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领域知识(Domainknowledge),是巷子里的人才了解的事。是需要累积起来,作为开发战车与其他武器的根本核心基础的。即使帝国会把战车出口,这些资料也是最高机密,决不出口。

基於这个理由,帝国战车往往在与欧美战车相比时,在火力与防护力相等甚至略高的情况下,拥有低的多的重量,同时也带来较强的机动力与越野能力。这也就导致了中苏战争中,帝国陆军装甲部队在与俄国战车交战时拥有几乎一面倒的压倒性优势的结果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帝国虎一型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230mm,侧面达到140mm,後方则达到100mm,正面达到德国虎式战车的两倍,侧面与背面都比较厚(不过铸造炮塔同厚度防御力会比锻造炮塔差一些),火炮威力也比较强,然而重量却比德国虎式轻了15吨之多。而德国四号战车打的相当辛苦的俄军重战车KV-1,其重量比帝国虎一型重上两吨,炮塔装甲厚度却同样只有後者的一半而已。

当然,无线电这些,自然是这两款坦克的标准装备。同时帝**也非常注重车内人体工学设计,要求尽量做到搭乘舒适、方便操作、装填与炮弹配置能持续快速开火等条件,这些都攸关战车兵的士气与持续作战能力。而新战车的设计不只是工程师的事,不只在几个装甲师中发出调查表大量统计战车兵的需求,还让许多一线战车兵直接参与内装与配置的设计等。

最後,两款帝国主力战车的车体与炮塔的适当位置上,都附加了几排勾环卡榫,可以在必要时加挂外挂装甲块、沙包或者反应装甲块以增强防御力。事实上,陈天禾认为,用铸造炮塔外挂锻造装甲块,这才是目前,或者说,至少是60~70年代复合装甲出现以前的主力战车应该采取的方向。既可以快速大量生产,又可以在必要时很快加强防御力。而只要炮塔没破,即使外挂装甲块被打破一块两块,前线直接更换备件起来也非常容易,不需後送维修。还可以因应不同环境随时换用不同材质的装甲块。最後,如果遇上有重量限制的桥梁或公路,或者需要空运的场合,完整战车重量有可能会超标,可是外挂装甲的车辆大可拔下外挂装甲分批运送,可轻易解决运输问题。

不过陆军兵器研究所最终设计出来的战车,在陈天禾看起来,外表已经和T-62有极大的差距了。例如为了增加圆形炮塔本来就比较少的炮塔内空间,虽然没有增高,但炮塔的外径就大了些。另外倾斜度也稍加大了点,炮塔後方的形状也不像T-62那样近乎垂直。最後,在挂上全部的炮塔外挂装甲块後,帝国虎一式战车全重会加到45吨之多。只是目前的帝国虎一式通常是不挂外挂装甲的,因为他对抗目前的俄军战车防御力已经足够。倒是狼二式在俄国战场上通常会挂装甲块出击,此时其重量为34吨左右。

此外,拜福特公司引入的概念之赐,帝国的战车设计与生产线也经过特别规划,其产量与生产速度也较高。例如帝国的几个重工为了生产狼二式与虎一式建立的组装工厂的生产线,都达到月产600辆的平时产量标准,并且可以在提出需求後的两个月内转入战时三班制生产,此时产量将达到每月1500辆的水准,而且还有进一步扩产的空间。

又,陆军兵工研究所正在研究夜视系统,还有提供移动射击能力的火炮自稳定火控系统。前者进度快些,後者还差有效的测距测速手段(激光测距仪虽已造出,但能够野战使用的型号目前成本还太高)。不过两者都还没到能装到战车上使用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帝国装甲洪流涌入苏联防线时,自然是挡者立死,所向披靡。今世装甲大国的苏联虽有加强,但遇上同样被加强的德军时其优势已经相对缩小了。而遇上进一步精心优化过的帝国陆军装甲部队时,已经不是优势缩小的问题,而是处於被压着打的情况。

甫一交战,俄军的T-34-85很快就被歼灭了,随後涌上来的KV-2装甲厚的多,正面挡的住狼式战车的75mmL65的炮击,但是面对帝国虎式战车的90mmL60炮仍然非常脆弱,因此在四倍数量的帝国虎重战车的打击下同样很快被消灭。至於帝**的损失,就只有几辆狼二式被击毁,十几辆战车被击中履带、路轮或传动系统,导致需要拖回去修复。最後就是一些狼式战车炮塔上面插满炮弹的情况。

附带一提,外挂装甲的设计不是要求不被打破,而是要让敌方的炮弹将之穿透後,残余能量无法打破更内层的炮塔装甲。因此在战场上,常常出现帝国战车炮塔上插满敌军穿甲弹的情况――都嵌在上面了。而些只要回到後方整补时,将受损的装甲块换掉就好了。

最後,姗姗来迟的苏联红军装甲兵骄傲,T-39多炮塔超重战车出场了。他是俄军足以对抗乃至於压倒帝国虎式重战车的唯一车种。当然,他也不是无敌的,即使其正面装甲厚重,但只要帝国虎绕到侧面後面依然可以将其击破。

不过当看到T-39超重战车出现在战场上,帝国装甲部队立刻潮涌似地後退。当红军装甲兵正在嘲笑对手胆小时,几十个影子出现在他们前方。这是得到消息赶来支援的帝国陆军的陆航s攻击直?机营。

※※※

帝国陆军直?机部队,除了运兵为主的黑鹰直?机,或者可以装载或吊挂重炮乃至於装载轻装甲车的海象式重运输直?机外,还有眼镜蛇攻击直?机这样的家伙可以提供火力支援。眼镜蛇攻击直?机除了机鼻炮塔的三管20mm旋转机炮外(炮手手控,自然还没有头盔瞄准功能),还可以携带火箭包与线导的一型反战车飞弹AT-1,可以伴随运输直?机一起行动,机降後又可以立即为步兵提供掩护。因此是很方便的部队。直?机部队的最大缺点是他的购置与操作成本都很高,一个直?机师就相当於三个装甲师,陆军实在养不起太多。目前帝国陆军只有2个直?机师,大约1400架各型直升机而已。

但是这些直?机部队确实好用。先不提他可以机降步兵,就是那些眼镜蛇攻击直?机,可都是??实实的坦克开罐器。其旋转机炮、19管7cm火箭包与AT-1飞弹,可以轻易敲开哪怕是最坚固的战车的顶盖。开战的第一天,就有200架左右的些眼镜蛇攻击直?机被抽调了出来,专门用来支援前线的的各师帮忙打坦克。别说俄国目前主力的T-34,就是T-39超重战车,也挡不了几发AT-1的攻击。他们打起坦克来的速度与效率比攻击机快的多了。

不过这直?机也有缺点,那就是非常怕空军的定翼战机。目前几乎大部分的螺旋桨战机,都能对直?机造成致命威胁。反而是速度快的喷射机打直?机比较不方便。因此直?机部队必须要有空军战机的完全掩护才行。

而眼前帝国空军早已掌握完全的空优。他们虽然也可以密支,但在没有陆军的要求下是不会多事来帮忙陆航打战车的。这种事交给陆航的直?机更方便。

帝**的眼镜蛇攻击直?机是特别加长机侧短翼的类型,一来可以靠短翼增加升力来省油,二来可以多挂一点武器。目前出现在战场上的24架眼镜蛇攻击直?机,就是各挂了两组四联AT-1发射管与2个19管火箭包,那就是总计192枚飞弹和912枚火箭的火力。

在3000公尺的距离上,眼镜蛇直?机纷纷开始发射AT-1,这是25kg级的线导重型反战车飞弹,其成型装药弹头穿甲力超过600mm,连战舰的装甲都可以打的穿,更不要说战车了。AT-1的弹翼是折叠式的,外型很像前世中美国的拖式飞弹(其实AT都长得一个样子),最大射程大约有4.5km左右,不过一般在较近的距离发射以增加命中率。当然,不像後来主动雷达飞弹,靠炮手控制的AT-1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必须打完了再换下一个。不过照飞弹的250m/s的飞行速度,打一个目标不含搜寻时间一般只需10~20秒即可。

十五分钟内,攻击直?机营就打光了他们全部的192枚飞弹,将所有的T-39超重战车全部击毁或者击伤。然後这些直?机把距离再拉近一点,用火箭包横扫战场,三十分钟後他们便开始撤退,只留下满地冒烟的坦克残骸。而早前撤退的装甲营则回过头来朝苏联残军压了上去。

※※※

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堡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是乌拉尔工业区中,最重要的三座工业城市,位於乌拉尔山脉的东麓。车里雅宾斯克还是钢铁和坦克生产基地,叶卡捷琳堡是有色金属和飞机生产基地,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则是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基地。

虽然斯大林考虑到这里距离中国太近,在工业部门时,把注意力更多的投向了北方。但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有一定基础,依靠着乌拉尔所特有的资源优势,三地还是取得很大发展。

至此,中央集群军把战火燃烧到乌拉尔山麓,在这里与苏军相持不下,并占领了大半西西伯落亚,初步实现了预定目标。剩下的,就是占领西西伯利亚北方高纬度寒带地域,四座孤城,以及这三地了。

中央集群的攻势进展顺利,西方集群却远不如之。

7月11日开战时,在重轰炸机以热压弹轰击过後,帝**就很快的在事先选定好的几个地点架起浮桥,准备往乌拉尔西岸运送部队。俄军回过神来後,立刻开始调来重炮轰击浮桥,试图将其切断。不过帝**早就料到俄军会有此一举,对抗装备都准备好了。乌拉尔河东岸每个选定渡口都配上了一个自走炮营、一个自走火箭炮营与两部炮兵雷达侦查车,外加一大批运载弹药的卡车等着。

头两天俄军在白天炮击。但是马上遭到大量从天而降的炸弹袭击,伤亡惨重。後来他们才发现,帝**派有数架重型轰炸机在每个渡口的东岸上空一万米高空盘旋巡逻,俄军一旦开炮暴露位置,他们就会远远的扔下带翼炸弹轰炸俄军炮兵阵地。这些炸弹直径较小,弹体细长,靠着折叠翼可以滑翔很远的距离,通常五至十枚一组整群袭来,关键在於它们的命中率高的惊人,往往可以准确地落在炮兵阵地上。直到後来俄军发现这些炸弹会在空中改变轨道,才知道中**是用某种方式来远程遥控这些炸弹。

而这些轰炸机的位置与高度远在俄军高射炮的攻击范围之外。更大的问题在於,苏军虽然有大量战机,但其空军设计理念是中低空作战,能爬升到这种高度并进行拦截的飞机少之又少。俄军具有高空拦截能力的战机已经在对德作战中大量损失,勉强调来100架iG-3,却被帝**的喷射机迅速消灭――在这种高度活塞螺旋桨机已经只能勉强机动,灵活性大失,可喷射机却是如鱼得水。

於是俄军只好放弃白天的反击行动,改为夜间炮击。但是他们却发现在晚上开炮後,帝**往往能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就发动反炮击,而且落点依然非常精准,往往始俄军炮兵伤亡惨重。这自然是反炮雷达与专职反炮兵编组的功劳了。

眼见中国方面拼命抢修浮桥并往乌拉尔河西岸运送部队,苏联方面急了,拼着损失惨重也要进行炮击。结果他们成功的把中军渡河时间往後多拖了五天,後来当帝**开始从桥头堡前进时,一路上发现的俄军没来得及拖走的重炮残骸不少於八百门。

苏军累次反击不成,反而被张孝淮抓住有利时机,趁机夺取了不少地方,扩大了控制区域。随着时间流逝,帝**在乌拉尔河西岸建立的阵地,逐渐连成了片。苏军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7月21日,乌拉尔河西岸桥头堡已经扩张到足够的宽度与深度,於是帝**开始大举出击。首先用数百架轰炸机扔下两千吨的燃烧弹,烧出一条走廊,清除隐藏的步兵,半小时後帝国装甲师的战车营便开始往前推进,突破了苏军防线。

苏联方面急了,立刻调动了所有能用的上的力量,想要堵住豁口。最高统帅部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堵住豁口。但豁口不是好堵的,西方集群苦战了整整半个月,才找到这麽一个机会,哪里肯放过。西方集群司令部下令空军全力支援,并派出了所有的炮兵增援。

22日这一天,乌拉尔防线上空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苏军的确是不惜一切,倾其所有。苏军战斗机已多日不见,这回竟先後出动了四百多架,以掩护苏军的反扑。这个数字基本就是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所有战斗机了。

然,良好的愿望并不必然意味着良好的结果。

中国西方集群可有着近两千架战斗机在此,其中还有五百架喷射机。一直想消灭苏军战地机主力的帝国空军自不会让苏联人随心所欲。帝国空军的战斗机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至。

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使苏军战机损失惨重,空战不到四个小时,苏军就损失三百二十余架战机,而只击落四十四架中国战机,损失比超过7:1。但空中战场还是被压缩到了苏联一侧。

苏联红军战士是英勇善战,不畏死亡,他们冒着机枪、冲锋枪、自动与半自动步枪织成的枪林弹雨,他们冒着榴弹炮、迫击炮、速射炮、火箭炮发射的钢铁风暴,奋力向前。

如果帝**队还是开战之初的那支军队,恐怕未必能够抵挡住苏联人的拚命。但如果只是假设,战场是令男人成长最快的两个地方之一(另一个是女人的床),半个月的连续作战,战士们迅速熟悉了战斗,多年训练形成的战斗本能在鲜血的洗礼下,越发的犀利无匹。

在张孝淮的指挥下,帝**稳?稳打,以最小心,最安全的方式向前推进。若俄军人数众多,那麽就地固守,以保存自己,杀伤敌人为第一优先。而这源自於陈天禾的要求。

开战前陈天禾曾经给几个指挥官指示,他提到这场战争帝国必胜无疑。因为即使出现最坏的情况,帝**也可以靠大量使用热压弹、燃烧弹乃至於其他特种武器硬轰出一条路。各个集团只要在冬天来临前,也就是十月中之前占领属於帝国的地盘就可以了,大约有四个月的时间。而各路的攻击线纵深约在五百至一千公里之间,所以四个月的时间算是很充分,只要平均每天能前进五至十公里就可以了。因此应以尽量减少伤亡并锻链部队为目标。

另外,陈天禾特别要求众人,此役需要大量杀伤俄军有生实力。他很直白的指出,这次中苏之战不仅仅是灭国之战,还是为种族争夺生存空间之战。俄国虽然领土庞大,但也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中国应该尽力削减其人口。屠城之事帝国不好明着干,而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太久,因此可以作为「治安维持会」「靖安军」的白俄现在多半都是良民了,少了很多有力打手。再者他也不想彻底消灭所有俄国人。中国传统是重男轻女,男女比例失调,往往会有数百上千万的光棍。而俄罗斯金丝猫便有平衡中国男女数量差距的效果,属於重要稀有资源,因此应该尽量保持其生存。但是反过来说,俄国青壮男人就应该尽量消灭,以免挤占空间浪费资源。以苏联的政策,男女都会被徵召,但是女性多半在後方或者工厂服役,主要被推上战场的就是青壮男人了。而这就是帝**消灭他们的最好机会。陈天禾指出,这就叫做「交配权争夺」。

中国目前不缺财力、物资与火力,亦不缺耕地以外的资源。帝**的火力与技术兵器优势远高於俄军,而战场上消灭敌军乃是名正言顺。因此陈天禾要求,即使会减慢推进速度,也要保证用强大的火力尽量多消灭敌军。

最後,陈天禾特别指出,帝国不需要俄国的工业设施。他特别重复了「不需要」这三个字。所以对於大工业区或是城市这些可能需要进行巷战导致重大伤亡的地方,帝**大可直接以火力开路,就算打成废墟也没关系。「帝国不需要俄国的工厂,只需要耕地与农矿资源。城市工厂打成废墟我们可以在战後重建,顺便以之拉动经济。」陈天禾如是说。当然,无差别攻击城市不只杀死俄国男人,也会杀死俄国女人――陈天禾认为这也算另一种形式的资源――这是种严重的浪费,因此能先把俄国男人特别是青壮吸引到战场上加以歼灭,自然就是最好的事了。

西北集群、中央集群与东部集团因为面对的是俄国工业地带,将其占领或摧毁就可以大幅削减苏联用以抵抗的工业能力,加上这些地段纵深比较大,需要前进的快一点,把主要城市包围起来,断绝其资源与装备出入再来开始打援消耗俄军兵力,因此指挥官对於火力的注重就稍微低了点儿。但是西部集团的前进路线上没有主要工业城市,其主要目的是指向斯大林格勒和德军会合。但这不是紧急的事,德军并不需要帝**以性命鲜血去拯救。再者,这一路的前进距离也是最短的,只有五百公里。因此就可以慢一点,以确实消灭俄军为最高优先。是以这条战线上帝**的推进速度最慢,但是杀伤的敌军数目却要远高於另外三线。并且斯大林为了阻止中**队与德军合流并切断苏联与高加索的联系,投入此地的兵力极为庞大,也就因此而给帝**提供了许多目标。

和德国不同,德军从本土出发支援莫斯科与斯大林格勒部队的运输距离分别是1500与2000公里。但是帝**从本土,也就是哈萨克的边境铁路车站越过乌拉尔河出发到斯大林格勒不过五百公里。而在途中与俄军交战,战线离本土不过一二百公里。因此後勤运输极为方便,没有缺乏弹药之虞,同时空军的作战半径亦是非常短。故而帝**无不尽力倾泻火力,从地上天上将炮弹子弹炸弹雨点似地撒向俄军。

此外帝**还使用各种方式加大俄军的伤亡,例如说使用伪突破的方式。遇上俄军防线时,目前一般的情况是用空中与炮兵火力轰炸,再用装甲师突破向纵深前进,然後加以席卷包围。德国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一次俘获十数万到数十万俄军,不过由於其兵力不足,也有许多俄军从包围空隙中逃跑。但是帝**根本不想要俘获俄军,於是在轰炸之後多次假装即将开始突进,但是放慢速度,於是俄军就会趁机调来大量部队以便阻击填补缺口。而这个时候帝**就用更强大的火力对俄军集结逆袭的区域加以覆盖,造成更多的伤亡。因此乌拉尔河後的几条坚固的防线对於俄军来说,反而变成血肉磨坊,在此消耗大批人命。乌拉尔斯克以南十公里处的一片无名高地因此而有了自己的名字,以「血岗」闻名於世界。一日内在这里流淌奔涌的鲜血,超过了过去半个月所流出的数量。

张孝淮指挥的帝**就用这种方法,缓慢但是坚决地前进者。每天只前进一小段距离就停下来修筑临时工事防线,阻止俄军於夜间逆袭。而白天则在缓慢前进的同时,必然大量杀伤的俄军有生兵力。

眼看失败在即,苏军也急了,他们集中部队进行了疯狂地反扑,却都在定下心来,稳步前进的突击集团的阵地前碰个头破血流。

白天反击,不行。帝**的飞机遮天蔽日,一见苏军反击,就不惜工本的轰炸,而且改用对人最具奇效的小炸弹与集束炸弹整片抛撒。此外一个连火箭炮的齐射,就可以笼罩半平方公里。

夜晚反击,也不行。每到夜晚,帝**就会派出大批哨兵,明哨、暗哨密布。由於每天只前进很短距离,因此帝**有充分时间布置防线,铁丝网前後定向雷与反战车雷各三层交互密布,探照灯不用说,还整晚定时定点投射照明弹,不定时机枪盲目长短点射,哪那麽容易偷袭。

说明一下,帝国陆军使用的探照灯是由防空探照灯改装的车载机动型,使用陀螺仪式的灯架,底座与两耳支架的两个自由度使其可以全向旋转,直径达1.5米的镀铑盘状凹面镜,尖峰输出达8亿?光的碳电弧光源,使用专用的15千瓦发电机,有效照距可达45~55公里。帝**把它装在狼式战车的底盘上,用战车引擎供电,同时附一个油压折叠臂可以将其举升到15米的高度成为探照灯塔。10公里内的士兵被其光柱照射直视时甚至会短时间失明。因为这种探照灯的照距太长,所以都放在战线後方甚远之处,完全没有被狙击手打破之虞。

而且,帝**军还会在夜里派出侦察兵,甚至特种部队,进行偷袭,今天这里,明天那里,俄军士兵都在抱怨:「谁说『夜晚是我们的』,分明是中国人的!」

七月中到八月初,俄军大量伤亡,清淡十数年的「帝**废弃物处理所」,也就是大型机动焚化厂这些日子天天满负荷运转中。

帝**稳定的前进,遇上俄军防线,大力轰炸与攻击,即将突破,俄军增援填补漏洞恢复战线,帝**再加之以大规模炮击轰炸,并出动装甲部队准备突破,俄军再增援。这样的戏码在半个月内连续发生了四次。到後来,俄军司令部也已经知道帝**的手段与背後目的了。但是他们毫无办法。这是典型的阳谋,你若不堵漏阻止,我就可以突破阵线前进。你堵漏阻止,我就大力轰炸让你承受巨大伤亡。而斯大林下的命令,正是不计一切阻止中**队前进。

八月初,乌拉尔防线帝**进行第五次突破的时候,在连续的战斗与?山血海中,俄军终於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