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 CHAPTER.05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229

() -突破-

连续的激战,苏联军队不计生死地反冲锋,但却一一被击败,结果就是稳定的後退。但是帝**攻破防线後,却从不进行大规模追击,而是就地构筑工事转入防守,让苏军有机会在後方构筑另一道防线。但帝**却从不让苏军有机会将防线强化到足够的程度,一天,至多两天,帝**就会开始对俄军新防线进行新一轮的进攻。

连续四次发生同样的情况了。战线上?体堆积成山,苏联军队新兵补充了一批又是一批,老兵率已经低於两成。而现在进行第五次防御战,却还是失败了,俄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後,眼睁睁地看这帝**战车潮涌而来,突破防线冲入缺口。所有的疲惫似乎都在这一刻爆发出来,无所畏惧的苏联红军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一群垂头丧气的失败者。

苏军的低级军官,叫骂着,踢打着,躺倒在地上的苏联士兵一动不动。

谁也没有办法,率领这样一群人发起进攻,并取得胜利。消除疲惫,振奋军心都需要时间,而苏联人最缺乏的就是时间。

到了明天,中国人就会把豁口变成坚不可摧的阵地。这些天可没少看中国人修阵地。到了明天,最晚後天,中国人就会再重复一次这样的进攻,而我们又要再付出几万人的伤亡,然後再往後退。这样下来怎麽守的住?我们还能活多久?这了每个俄军心中最大的疑问。

※※※

斯大林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撤退恐怕是一定要撤退了,但这真的很难下决心。而且怎麽撤退,退到哪里,都需要考虑周全。现在的形势很恶劣,甚至比中军刚参战时,还恶劣。

南边的高加索方面军还没有撤下来,这也不是他们行动迟缓。中国使用热压弹,苏联是对下层民众,普通老百姓保密了,但高层还是都知道的。如果高加索方面军撤到斯大林格勒,中国人使用热压弹怎麽办?那不给一勺烩了。

对於《热压弹使用三原则》,斯大林不感兴趣,再怎麽坚持原则,必要时也不会不用热压弹的,不用热压弹才真是希奇事。时机稍纵即逝,略一犹豫,局面就变成这样子了。

只能命令高加索方面军抓住这最後的时机,必须在五天之内,行动起来,突破德军的干扰,撤退到斯大林格勒。

至於撤退到哪里,斯大林站在那张大大的办公桌旁,仔细查看地图。其实不看,那里的地图也印在他的心里。

无声的叹息了一声,斯大林心想,只有退到萨拉托夫、卡梅申、古比雪夫线,依托伏尔加河防守,才最稳妥。

但是,一旦如此,斯大林格勒可就成了孤城,成为另一个列宁格勒了。中德军队会从四面包围它,中国可与德军不一样,在里海有一支小小的舰队,配合空中优势,伏尔加河的情势也不容乐观。那样的话,斯大林格勒就连水路交通也被断绝了……

不过,暂时还毋须担心,没有攻克伏尔加河口城市阿斯特拉罕,中国舰队就不能进入伏尔加河,那里的守军不多,但在中德军队重视之前,还不会失守。

况且,不如此又能怎麽办呢?

斯大林没有找到办法,他环视一周,也没有人提出意见。看来只有按朱可夫的意见行事,想办法消灭中国里海舰队了。

剩下的撤退,就毋须斯大林操心了,他苦笑一下,苏军的撤退最熟练了。

乌拉尔防线的苏军没有辜负斯大林的信任,连夜完满地进行了撤退。

首先,苏军组织了敢死队,对两处豁口进行了牵制性进攻,这是佯攻,却进攻的很激烈,要把中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里,才会忽视苏军的行动,掩盖苏军的撤退企图。

被拦腰截断的苏军守军,南段苏军被中军隔开,凭着两条腿在平原上是跑不过中军的,他们会留下一部殿後,主力撤向斯大林格勒;北段守军的选择比较多,但最快捷的,还是经铁路前往萨拉托夫,再转往卡梅申与古比雪夫了。

计划即定,苏联人就趁着天黑,有条不紊地执行起来。

果然,中军依照往常的习惯,并没有作夜间追击,一直到黎明时分,才察觉不对,随即的侦察证实了这一点。

此後,张孝淮调动大军,对苏军展开了猛攻,也只是抓到了小猫三两只,苏军的主力部队已大部撤走了。接下来几天,帝国空军轮番出动,轰炸撤退的苏军,迟滞其行动,并派出手下大将戴安澜的第十二装甲师衔尾追击。然而,从乌拉尔防线到斯大林格勒仅仅三百多公里,苏军提前出发一夜,又不断派出部队迟滞中军的追击。

即便戴安澜遇到苏军迟滞部队,直接绕行,但打打停停,以战斗部队前行,或者遇到一片地雷区,总是要探测一番,到了,也没有追上苏军主力,反而在临近斯大林格勒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新鲜事,吃了个小亏。

别说戴安澜,谁见到苏联人放出一帮狗,也不会放在心上。拜托,狗还能咬动坦克,你以为那是哮天犬吗?

这种判断是正确的,狗是咬不动坦克,但狗身上的炸药包就不同了。损失了七八辆坦克,戴安澜也只好以BS的目光目送苏军主力越河逃窜了。

西方集群的绞杀战至此结束。从7月11日帝**出击到7月21日最终巩固乌拉尔河西岸桥头堡,俄军约伤亡42万人(其中30万是遭热压弹炸死),从7月22日跃出乌拉尔河西岸桥头堡开始,到8月8日突破第四道俄军防线为止共十八天,俄军伤亡达33万,平均每天要伤亡一万八千人,大约是2~3个苏联师。而帝**从7月11日至今自己的伤亡大约是一万九千多。

其中,苏军的大半死伤都是空军造成的,尤其是最後撤退的时候,苏军为了抢时间,往往顾不得隐蔽,在白天行军,死伤甚重。另外就是乌拉尔河西岸经过十几年建设的最坚固防线在开战头两天遭到大规模热压弹轰炸以至於俄军出现大量伤亡。

八月中,中军大获全胜,突破乌拉尔防线,胜利与德军会师於伏尔加河河畔。

※※※

八月十三日,十三万乌拉尔苏军逃入斯大林格勒。紧接着,二十六万高加索方面军也窜入斯大林格勒,使被包围在该地区的苏军,一举超过了百万之众。虽然德军从西南,中军从东北,将斯大林格勒四面包围。但伏尔加河还掌握在苏联人手里。苏联人通过水路还与斯大林格勒守军保持联系。

数量众多的守军,给进攻方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却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给养。两路苏军的撤退,都是轻装疾行,抛弃了大批重武器和物资。即使通过延时引爆,摧毁了一部分,避免了资敌。但现实的情况就是斯大林格勒的供给压力大增。

苏联人一面通过水路想前方运送物资弹药,一面向後方撤离伤员老弱和重要的机器设备,减轻负担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苏联工业生产力。

**月间的战斗,单调而进展缓慢。苏军在大幅度後退後,重新稳固了防线,而斯大林格勒的百万守军,也使德军的进攻困难倍增。

如果不是进攻高加索A集团德军的一部尾随高加索方面军,接踵而至,只怕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数量会比守军少不少。那时候,攻守之势多半会颠倒过来了。

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德联合军事委员会才正式运转起来,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被任命担任的德方代表,中方代表则由林调元上将担任。双方在苏联战场的合作逐渐密切。

由此,德军在苏联的形势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在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中国花了一周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三百多公里的简易铁路,向西越过伏尔加河,直达德军补给中心,向东越过乌拉尔河,与中国在哈萨克的铁路网连接。

大批军需物资源源不断的从中国运往苏联战场。除了武器弹药外,德国所需的一切物资都可以从中国获得。虽然物资从生产地,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运输,才能抵达苏联。但物资输送途经地区,大都在中国境内,安全便捷。

而且,许多的物资,如被服、燃油和食品,德国都是从中国进口後,再由德国运输到苏联战场。现在则可以从中国购买後,直接运抵苏联。不仅节约了费用,也节省了运力。德军的後勤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大半。

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後勤。德军在苏联战场後勤无忧,各方面供给也丰富起来,士气终於恢复到去年同期,即德军士气的最高点。没有人再担心战争胜负,苏联的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今年不能胜利,就打到明年,如此而已。

除了把军需物资卖给德军外,中方也与德军进行了一些军事合作。起初,西方集群只为德军的作战,提供些儿空中支援。帝国空军与德国空军联合作战,是最初的合作形势。然後,西方集群出动了两个师与德军合作攻克了阿斯特拉罕,使中国里海舰队能够顺流而上。封锁伏尔加河水路。

在斯大林格勒以上,伏尔加河极为宽广,河面宽度多在十公里以上,没有水军很难封锁住该河。空军的轰炸在白天尚可,在夜里的效果就惨不忍睹了。这条水道一直是德军的心腹之患。

九月初,中国舰队在伏尔加河上,与苏联伏尔加舰队连战了几场,终於凭着空中优势,越过斯大林格勒,开始封锁伏尔加河。苏联的往来船只一时间,大为减少。苏军想了很多办法,想消灭中国舰队,如,水鬼队、伪装运输船的攻击船队等,也炸沉过不少船,但都被很快就捞了起来,修复一新,重新使用了。

苏联人也曾派间谍破坏中国在里海的造船厂,失败被捕的很多,但也有成功的,却都不解决根本问题。造船厂多投过保险,即使没有投保,凭着手帝**务部的订单,也很容易取得贷款,很快就恢复生产了。

不过这样来来去去张孝淮也烦了,他决定一劳永逸,於是联络了海军。一周後的九月十一日,几列火车运来了数千枚水雷,然後海军的人用里海舰队的船只把它们全放到伏尔加河里去。这些当然都是系留式水雷,这才能稳定形成防线。然後里海舰队就退到下游,布下一道防雷网,之後他们就不再和俄军交战了,只需要炮击干扰想要扫雷除雷的俄军舰队即可。俄军的河流补给线随之断绝。

到九月中旬为止,西方集群并没有取得更多的战果,仅攻克了乌拉尔斯克。与德军会师斯大林格勒,又给俄军造成重大伤亡,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

九月,苏联狗和IS-1并列,成了装甲部队官兵最痛恨的两样事务。其中,尤以苏联狗为甚。新出现的IS-1重型坦克虽然不是狼二式可以应付的,但是帝国虎式还可以与其周旋,特别在将部份帝国虎紧急改装更换了105mmL55主炮之後。但苏联狗始终是个祸害,目标不大,行动迅速。战士们就养成了射杀一切狗的习惯。

後来,战士们一发现苏联狗,那狗肉就一定会出现在当天的餐桌上。苏军不使用狗炸坦克後,战士们也是如此。

其实,用狗炸坦克的成功率没有想像的那麽高。戴安澜纯属倒楣。苏军训练狗的时候,多数会采用苏联坦克,狗上战场後容易出现敌我不分的情况。何况,狗也不是白痴,移动的坦克明显有危险,狗也不愿意接近的。

※※※

九月中旬,斯大林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恶劣的局面。

德国从西进攻,战火由列宁格勒,经莫斯科,蔓延要斯大林格勒,苏军全线处於守势;中军从东进攻,战火燃烧遍整个西伯利亚,从最东边的勒拿河,到西西伯利亚的鄂毕河,并越过了乌拉尔山脉,把伏尔加河流域点燃,苏军也全线处於守势。

苏联实际控制地区,仅为东欧平原到北冰洋这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南部的高加索已经被分割开,德军正在翻越高加索山脉,加紧进攻中,很难挺过今年冬天。

东部的西西伯利亚高纬度地区,则还通过北冰洋保持联系。然,这种联系是艰难而有限的,随着冬季的到来,极有可能断绝。

幸好中国怀有私心,分出了大批部队进攻这一地区,减轻了苏军在东线的压力。最高统帅部派出了众多的军官,前往上述地区,领导抵抗力量。苏联现在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哪怕是极微小的一点点。

尽管如此,苏联的形势仍不利到了极点。斯大林格勒很难挺过今年,特别是在物资补给断绝的今天,更是希望渺茫。一旦德军攻克斯大林格勒,那腾出手的百万德军,就会猛扑过来,苏联已经没有退路了。

形势非常之清楚,苏联挺的过今年,也坚持不过明年。苏联的胜负,不在於苏联战场,而在於欧洲,唯一的希望就是美英两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迫使希特勒将德军主力调回西线。

明知不是伴,事急紧相随。斯大林从来没有相信过美英两国,正如两国也没有相信过苏联一样。共同的需要使之走到一起,结为盟国。斯大林令苏联使节摆出低姿态,制造舆论,要求美英两国开辟第二战场,甚至为此放弃了对波兰的领土要求。自己却在与两国使节的谈话中,态度强硬。

斯大林的话很直接,苏联的形势很恶劣,苏联人会战斗至一兵一卒。然苏联人不会孤身奋战,必要时,苏联「有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同希特勒妥协。」其实斯大林已经这样做了,却被希特勒拒绝。那时候,德国正与中国磋商联合进攻苏联事宜,并已取得很大进展,自不会同意。

这个威胁很有效,与苏联人战败了一样,德军主力都会得以从东线脱身,那美、英两国,特别是英国,会是怎样的局面?多半英国的处境,还不如苏联。

船舶不是问题,德国海军更不是问题。战胜苏联的德国就可以全力以赴发展海军,以整个欧洲的资源建造战舰,中国也会很乐意为之建造船舶,甚至参与战斗。英国……

苏联人有苏联人的想法,美英有美英的打算,同床异梦就是此情况最佳写照。

在援助物资上,美国人觉得苏联是有抵抗力量的,就是慷慨大方的,罗斯福也愿意提供物资,以便苏联人其战斗力。然而,运输是个大问题。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国直接封锁了苏联的东南。本来盟军还可以从伊朗经高加索北运物资,但是在德国进攻高加索之後,这条陆也没了。至於从北极圈内的西伯利亚运输物资,没有人会真的加以考虑。如此说来,从太平洋和中东的运输路线,就被关闭了。

留给苏联的唯一通道,就是由美国出发,经北冰洋,绕过北角,驶向摩尔曼斯克等北方诸港。但摩尔曼斯克距德军占领区仅二十英里,在此停泊,会面临德国海空军的联合打击。摩尔曼斯克位於北极圈内,夏天会出现白夜的,约三分之一损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要知道,损失的不仅是货物,还有船舶。

而纳里扬马尔等新港,规模不能够与摩尔曼斯克相比,还要在北冰洋上多航行很长一段距离。

总之,在苏德战争的头一年里,运抵苏联的物资,并没有协议的那麽多。形势刚刚有所好转,中国又对苏联宣战了。

至於「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则是另一回事了。

最初,美国人是积极主动的,英国人却不是很愿意。

丘吉尔的考虑很实在。美军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武装和训练,开辟第二战场的主力毫无疑问会由英国人承担,这会大幅削弱英国的武装力量。从而,使英国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安全,重新处於德国的威胁下。英国人自不取之。

英国人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欧战时沉重的伤亡令英国人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後来,中国对苏联宣战之後,英国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丘吉尔还是知道的。

苏联战场已经陷入绝境,英美军队如国不从西方发动攻击,以解除俄国所受到的压力,则德军将取得全面胜利,迫使苏联的抵抗立即土崩瓦解。

在这种形势下,英国人可以参与一次有限度的攻击,这是为了共同利益的一种牺牲。

显然,英国人的计划与「大铁锤」计划是不相符合的。美国人在年初就提出了「大铁锤」计划,准备在法国登陆,快速打败德国。

美国的主要利益是在欧洲,但亚洲的次要利益也是利益。美国人是希望,乾净利落地打败德国,再回过头来收拾日本。太平洋的局势不妙,不能总这麽下去。

「大铁锤」计划就是在这种心态下的产物。艾森豪威尔将军制订「大铁锤」计划,主要的意图是把德国空军从东线吸引到西线,并在法国海岸上建立稳固的滩头堡,为来年的大规模登陆作准备。主要是美国人认识到,组建一支进攻部队需要时间,要不,就把大规模登陆放在42年了。

英国人自不同意这个计划,况且年初的时候,印度动荡不安,把英国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但英国人又不能直接拒绝,如果美国一怒之下,到太平洋去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就得哭死了。

於是,英国人就敷衍塞责,丘吉尔不说不同意,他对自己赞同的部分大加赞扬,对不同意的直接忽视。使美国人,霍普金斯、马歇尔等相信英国是赞同这一计划,不过,细节还要商量。

时移事异,现在形势危急,到了最紧要的时刻。如果不能在德军主力回师之前,给予德国重创,盟国在欧洲战场就必然失败。而这一失败,对英国的打击,将是决定性的。

考虑到这一点,丘吉尔的态度大为改观,他飞快地说服了内阁,英国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态度比美国人还激进。

不管英国人是如何考虑的,客观条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42年大规模登陆法国,是不现实的。

而美英两国全力以赴,也不足以同时为「体育家」计划在法属北非登陆,及「大铁锤」计划提供物质支持。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太平洋进行了新一次的反攻。

瓜达尔卡纳尔是所罗门群岛最南面的一个岛。美国与日本在此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战斗,美国已渐渐取得优势。但日本不肯放弃,不断派出增援部队。

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後不久,新几内亚的战斗也开始的。麦克阿瑟指挥着美澳联军企图把日军驱逐出新几内亚。

从3月初延续到8月初,战斗越演越烈,却看不带一点胜利的希望。美国人被迫承认太平洋作战失败,在困难重重中组织了撤离行动。

更大的打击还在後头,42年注定在美国人的记忆里留下苦涩的一页。

※※※

对美国人来说,42年的军事行动开始是甜蜜的。但美国人猜出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最初的甜美,更衬托出结果的苦涩。

7月19日,「火炬」行动开始了。

尽管在行动之前,对是否登陆法属北非有所争议。其实,美国人的选择余地并不大,英国人有着自己的困难。

5月份,隆美尔军团占领了托布鲁克要塞,俘虏三万三千英军。导致丘吉尔政府发生信任危机。丘吉尔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利用对手的错误,在议会过关。但是,丘吉尔别无选择,只有胜利才能稳定他的权力。

丘吉尔在推动北非登陆计划的时候,遭遇了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不信任感,丘吉尔之前的欺骗,使美**方怀疑,其为推动北非登陆计划,而夸大了登陆法国的难度。丘吉尔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美国人也因此在太平洋进行了反攻。

不管怎麽样,美国人不可能单独行动。由於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常备军非常少。这在平时是件好事,在战时,就不得不依赖於人。

如今,美国人想采取行动,还离不开英国人的支持,以英军为主力。这一方面令英国人行动保守,不愿意冒险;另一方面也令英国人在行动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丘吉尔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总算是说服了美国人。

英军在阿拉曼的准备是不够充分,却远比德意联军强上许多。当蒙哥马利将军率领英国第8集团军,由东向西进攻阿拉曼防线,攻击「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时候,美、英联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火炬行动,自西向东对德、意军队发动进攻,彻底消灭北非的德、意军队,控制地中海,为以後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德军在北非的势力薄弱,其主力隆美尔军团经过为期数月的连续战斗,又未经补充,战斗力大减。盟军无论在兵力、坦克、大炮等各方面都数倍於德意联军。很适合没有战斗经验的美军熟悉战场。

而且,占领北非可以增加盟军进攻欧洲的途径,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为盟军从法国北部登陆创造条件。

英国人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且英军为战斗主力。英国人一意孤行,美国人想「先欧後亚」,就只好让其三分。

老实说,火炬行动与阿拉曼战役,实际就是一个行动的两个部分。但英国人在法国投降後,直接攻击法国舰队,杀死数千人之多,令法国人极为痛恨英国人。为了避免北非20万法军的抵抗,盟军试图把登陆北非的行动,说成是美军的单独行动。

整个行动的准备非常充分,火炬行动非常顺利。在阿尔及利亚境内,法军的抵抗有名无实,不到二十四小时便告结束;在奥兰和卡萨布兰卡,法军的士气略高,也仅抵抗了二天。战斗变成了一场向突尼斯的赛跑。

对法国人来说,战争早在39年就已经结束。多数法国人不知道为何而战。为德国人战斗,法国人觉得自己象叛徒。为国家而战,哪个政府才代表法国,这也是个问题。维琪政府投降的事实,太令人失望了。

相比之下,法军更愿意与盟军合作。就像魏刚说的那样,「假如你仅仅带1个师来,我将向你开枪;假如你带20个师来,我就要拥抱你了。」

法国人与盟军的合作,出乎希特勒的意料。恼怒之下,德军挥师占领了法国南部,维琪政府垮台。希特勒还迅速派出了援军。

21日,增援的德国空军和国防军在突尼斯登陆。

隆美尔的形势不错,在隆美尔军团与英国第8集团军的较量中,打了个平手。然,考虑到美军向突尼斯的快速推进,他感觉到,自己的胜利全无意义。即便战胜了英军,也是不败而败。

反覆请示了希特勒,隆美尔把意大利人甩给了蒙马利哥,率领部队快速撤退到利比亚。蒙马利哥除了意大利人外,仅俘虏了少量德军。

然而,这些都无济於事。主力陷於东方的德国,还有整个欧洲要保卫,在同实力雄厚的美国工业系统的较量中,不可能取得胜利。

况且,德国的海军实在够呛,盟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军袭击,严重地干扰了德军的补给。

8月中,英国第八集团军成功地绕过了利比亚的马雷特防线,突尼斯的盟军占据了压倒多数。9月1日,突尼斯失守。

9月7日,北非德意军队全部投降,盟军仅俘虏就超过十五万之众。

这是一个大胜利,极大的振奋了盟军的信心,使盟国人民有了战胜德国信心。丘吉尔说,「在阿拉曼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以後,我们将战无不胜。」这话只能作为一个良好的愿望了,事实很快就给了丘吉尔当头一棒。

盟军在非洲获胜以後,登陆欧洲就提到了日程上来。如今,美英两国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从英国出发,进击法国北部,一举打垮德军。两国还有了新的选择,就是从突尼斯出发,攻克西西里和意大利,再从那里进攻巴尔干,或者法国南部。

北非战役结束後,便开始欧洲登陆战「曙光行动」。这本是美国人竭力主张和要求的。英国人为了换取美国人支持北非行动,被迫同意的。「曙光行动」不是英国人想像的那种小规模登陆牵制行动,而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登陆作战,一次战役。

然而,刚刚大获全胜的北非战役,却没有助长美国人的信心。

战前,马歇尔将军及其属下,都对美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而英国人以为,新兵没有实战经验,需要更多的训练。这也是两国在制订作战计划时的重要分歧之一。

谁知道,刚与德军交手,就叫隆美尔打了个满脸开花。如果不是德军指挥出了问题,恐怕会一直把美军赶到海里面。

战後美国人的态度大变,又严重地低估了美军的战斗力。对「曙光行动」是否继续,美国人非常忧郁。但时间到了这时候,苏联的形势越愈发的不妙。

※※※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中军的轰炸比德军还频繁。大量燃烧弹、集束定时炸弹的使用,连绵不断的轰炸,已经把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而伏尔加河水路的中断,更加剧了供给的困难。当地的大多数工厂都毁於轰炸,或者是搬迁到居民区,以小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

斯大林使尽手段,来催促美英尽早登陆欧洲。北非作战在苏联人眼里,完全是不负责任,推萎拖延的手段。苏联与美英的不信任加深了。美英没有对中国宣战,这就很令苏联人不满意(斯大林忘了他也没有对日本宣战)。第二战场从欧洲挪到了北非,更加深了不满。斯大林生性强硬,威胁的电报,络绎不绝。

苏联人坚持不了多久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苏联红军的士气为低谷,德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几座城市。是斯大林格勒的战斗,鼓舞了人心,使苏军恢复了士气高昂。中国对苏宣战,这是个沉重打击,但苏联人勉强维持下来。斯大林格勒沦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苏联人士气已经不高了,如果因此崩溃,苏联可能就此土崩瓦解。即使坚持住了,但斯大林感觉不到某种诚意,也可能发生盟军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於是,现在轮到英国人主张继续「曙光行动」。

一般说来,英国人不喜欢直接登陆欧洲作战。按照他们的传统习惯,英国人会用物资贸易和封锁,来削弱欧洲大陆上的敌人,扶持友邦。说白了,就是拉一派打一派,等欧洲国家互耗的差不多了,英国再来捡便宜。

这种手法是老了点儿,但有效就好。欧战英国人倒是直接参战了,派出几百万军队登上欧洲大陆,结果就别提了。真是令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再打下去,德国人就统一欧洲了。通过中东,德国与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通过中国,德国与世界保持物资流通。封锁的办法,不起作用。欧洲对美国是利益所在,对英国则生死攸关。

曙光行动就是大铁锤计划的改进版。在北非作战还没有结束,盟军就开始着手为星光行动作准备,连续运送了大批物资和兵员到英国。准备随後,从英国出发,在法国北部登陆。

预计到北非战役的损失,美国还特意从中国购买了大批商船和物资加以弥补。此类消息总会在稍後被通知德国。但这一消息夹杂在众多同类消息中,被德国人忽略了。德国人没有想到,美英联军会在短期内发动第二次登陆,这种行为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从准备到实施,整个计划匆匆忙忙,与北非战役只间隔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盟军的行动也算是出奇不意了。

※※※

10月4日,曙光行动行动开始。不过,美英联军进攻的目标,不是法国北部,而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丘吉尔是决心很大,开辟第二战场,帮助苏联人鼓起勇气。但这不意味着他会同意在法国登陆。要知道,德军就算不从苏联战场调回军队,也足以在这里凑齐四十几个师的部队。那得出动多少美英军队,登陆作战,才能动摇德军防线。

丘吉尔是被迫答应了曙光行动,可他并不真的准备落实。或者说,丘吉尔准备进行的是一次试探性的牵制攻击。现在,美国人的决心动摇。英国人便趁机主导了行动,把进攻方向,从法国北部,转向了西西里岛。

登陆战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英国海军称雄数百年,加上新兴的美国海军,打德国海军(水面作战)是胸有成竹。但说到登陆战,近几十年来,英国人也干过几回,但每次都乾净利落的失败了。

登陆战的主要困难在於现代军事上的变化。军队使用重武器,使其严重依赖港口进行补给,而港口却都会有重兵把守。而且,登陆作战需要风平浪静的天气,并在大潮期间方可。因为如此,才可以迅速上岸。在未上岸前,陆军只能当成靶子用,十分脆弱。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登陆战的时间容易为敌人所预测,实施起来自然会困难重重。

但这对丘吉尔不算什麽,他有句名言,「真相必须有假相做保镖」,这是撒谎的诀窍。美英联军的军事行动,多是采用此类欺骗战术,才大获成功。

很快,希特勒就得到了准确情报,盟军准备进攻西西里,但仅仅是为进攻撒丁岛和希腊做掩护。

进攻撒丁岛,是为进攻法国南部作准备;进攻西西里岛,则可以进攻意大利;在希腊和巴尔干登陆,则可以切断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通道,如果盟军会与南斯拉夫的铁托汇合。德国的巴尔干盟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很可能倒戈。这样一来,盟军就一跃进至奥地利和匈牙利,冲到德国大门口了。

希腊和巴尔干半岛、撒丁岛、西西里岛。这三个地方都可能是盟军进攻的目标。

现在,有了可靠的消息,反覆核实消息无误後,希特勒相信了这一情报。就调动部队,进行了部防。简单地说,无非就是削弱了西西里岛,加强希腊等地的防御,称了美英的心意。

战斗之初,美**队因为缺乏经验,除了很多差错,在一团混乱中,也完成了登陆任务。但接下来,就是一场恶梦了。

几天以後,希特勒知道自己被欺骗了,恼羞成怒,他急於给盟军以严厉地打击,以挽回局势。於是,希特勒亲自出马,给陈天禾拍了电报,希望中国空军能在苏联战场为德军的作战提供支援。

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情就是这个样子。陈天禾明明知道德国空军会被调到哪里,也得装作不知道。因此,他都没有问详情,就答应了希特勒的请求。希特勒大喜过望,连连表示「中德友谊永世长存」云云。

花花轿子人抬人,陈天禾也就顺水推舟地作了类似的回应。

当然,这东东是当不得真的。

一个人的欢乐总是建立在另一个人,或一些儿人的痛苦之上。希特勒是高兴了,罗斯福和丘吉尔就要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