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34

()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的老首长,老领导晋惠帝司马衷同志被人给搞下了台,赵王司马伦自己当家作主,过了把天子瘾,各地分封诸王不服(谁服?都姓司马,凭什么你当皇帝),纷纷起兵,同时各个王爷们开始武装自己的部曲,就是私家奴隶,也就是自己的私兵,其中,就包括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武装。

这一年,西南面的益州(四川一带)出了大事,氐人李氏兄弟带着流动到此地的流民们被逼造反,攻陷成都,派去讨伐的晋朝正规军大败而归,蜀中大乱,连带着整个长江上游地区一片混乱。

这一年,确确实实是个灾年,这一年八王之乱的序幕正是拉开,晋武帝司马炎同志生前精心安排的好棋到了这个时候完全成了毁灭国家的工具,拥有都督各地军事权力的王爷们,纷纷起兵,相互功伐,中央政府颜面扫地。

就在这一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开始为官一任的生活。

远离关中腹地的西北凉州,暂时还没受到几个王爷们战争的影响,但是这里却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张轨这个时候估计也没有什么衣锦还乡的荣耀感(这里是他的籍贯地,不是户口所在地),而且,还有一大堆的烂摊子等着自己去收拾。

公元前121年,年轻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领兵出北地郡,摧毁匈奴右贤王在河西走廊的势力,随即又和匈奴主力会战,连续取胜,纵横一千多公里,在中华大地上画出一个美丽的弧线,也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贡献了一块富饶的土地,河西走廊。

进入中原王朝视野的西北第一次呈现出她的魅力所在,这里可以放牧成群的牛羊,出产优秀的战马,孕育尚武的儿郎,从这里走出的西北子弟们,一代又一代的勤于王事,为国家奋战在偏远的苦寒第一线,从汉代这片土地纳入中华文明的怀抱之后,这些西北汉子们,如同坚强的殉道者,戍守着帝国沟通东西方的咽喉要道,汉代的羽林郎,唐代的西北军镇,宋代的西北军,明代的秦军,这片土地上有着太多的牺牲与奉献,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为这些曾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保卫过他们身后土地的勇士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不过张轨就算是面对这样一块宝地,心中却是十分的不踏实,如果形容一下他的处境,那就是卧榻之旁,全是猛虎。

北面,彪悍的鲜卑人虎视眈眈,南面,羌人,氐人,这两个在这里生活了许久的民族一直不安生,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造反,第二喜欢干的是还是造反,没办法,虽然内附许久,但是就生产力上来说,还是不如内地的居民,因此如果能够抢的话自然是最好的。东汉时期,羌人的造反运动达到了顶峰,甚至逼得朝中的部分高级公务员打算放弃这块土地,最后还是赵充国挺身而出,才搞定了叛乱。

但是这些威胁还不是最直接的,凉州儿郎多次忠于国事不假,不过作为边境省份,民风尚武好斗,同样适用于凉州的地方豪族,打个比方,同样是士族,洛阳的士族可能喜欢玩赛牛车,砸珊瑚这样文雅的体育运动,但是凉州的豪族,骑马,射箭,上战场砍人。

吴地的士族(江东地区,原三国吴国)喜欢喝喝酒,做做诗,没事吃新鲜的鲈鱼羹,有事的时候泛舟太湖上。而凉州的士族,则还是砍人。

没办法,险恶的地缘环境逼迫当地的士族做出适应,谁都想舒舒服服的吹着暖风,高雅的谈一天自己也不知道在谈什么的理论(俗称扯淡),但是洛阳是京师,吴地环境好,而凉州,如果不让自己变得强大,那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而这样的基本情况,在张轨这个对于凉州当地士族眼里的外乡人来说,也成为了一种威胁,因为对于这些土皇帝们来说,一个根本没有在这里生活过的外乡人出任自己的长官,心理肯定是不服的,他们想要一个反抗的借口,而很快,这个借口就来了,鲜卑人,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