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7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33

()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站在姑臧城中望向东方的凉州刺史张轨先后接到了一系列的信报,几乎全是丧报,先是洛阳的帝国政府发生了宫廷政变,接着又是东海王司马越的主力在石勒的伏击下全军覆没,洛阳沦为空城,千里勤王的凉州子弟最终被淹没在蜂拥而来的胡骑面前,帝都沦陷,君王被虏,祖宗灵位被焚毁殆尽。姑臧城中家家戴孝,哭声一片。

五千凉州子弟皆殁,让张轨痛心不已,但是烦恼的事情还没完,大乱之中的晋朝彻底丧失了对于黄河流域的控制能力,各地民众,士人纷纷逃亡,大部分人南渡,前往在琅琊王控制下的江东地区,而一些不愿南下的士人和民众则成群结队前往凉州避难。

赵染的叛乱和匈奴骑兵的洗劫几乎摧毁了关中的一切,赤地千里,白骨遍地,长安也陷入蛮族之手,流亡的民众缺乏粮食和保护,在盗贼和匈奴骑兵的袭击下死伤惨重,最终能够到达凉州的人数少之又少。

在这些流亡的人群中,有一群人特别的与众不同,他们怀揣的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珍贵的青铜器皿,而是一卷卷的经史子集,这些流亡的士人抛下了家财,却固执的携带着这些文明的火种。

洛阳沦陷,天子被俘,前所未有的屈辱震荡着当时的士人们,曾经的道统,传统的价值观似乎在一夜之间崩塌了,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们对于争权夺利的兴趣远比驱除蛮族,光复故土更大,清流玄学无法驱除来去如风的蛮族骑兵,中华大地一时之间,黑暗笼罩。

何去何从,这道痛苦的选择题第一次摆在了一直强盛辉煌的华夏文明面前,这是第一次华夏文明开始痛苦的反思,也是一次伟大的文明自我拯救,那些思索过的士人们,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个决定,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存文明的火种。于是,这些士人们,扔下了过去迷恋的玄学之谈,不远千里,毁家纾难,怀抱着祖先传承下来的文明成果,一步一步的奔走在几千年前的黄土地上,炎热,饥饿,杀戮,沿途一片白骨,他们在赌,在赌下一次文化的复兴,或许,在那个绝望的年代中,这种带有殉道者般色彩的牺牲,将文明的精髓送达了凉州。

此时的凉州如同暴雨中的孤岛,庇护着四面而来的流亡难民们,失去了家园,离弃故土,但是心中却更加接近故乡,这些一卷卷的木渎和竹简将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流亡的士人们在学校中,在街巷中,在案牍上,用笔和竹简作为武器,默默的践行着复兴的重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将我们民族血脉中最坚强,刚硬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是凉州的光荣,也是华夏的光荣,在这片西北的土地上,这片帝国曾经最为荒凉和最晚归化的土地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书籍,如此多的儒士,如此重要的责任,她将在其后几十年中,成为华夏文明最后的根据地和重新崛起的发源地,在这里,华夏的衣冠读书声将文明的曙光传承下去,以一种更加进取的心态吸取着其他文明的成就,这里是丝绸之路出发的地方,也是各种文明交汇的地方,凉州,不但将华夏文明保存下来,而且更是在之后多文明交汇中,将其发扬光大,最终,这些从西北走出的倔强的汉子,将在百年之后,重新用自己的诗歌和乐赋震惊世界,展现一个古老文明浴火重生的伟大与不易。

就在这一时期,被摧毁了圣地和圣城的犹太人开始在拉比的带领下进行着默默的抗争,用纸和笔延续着民族的文明,倔强的保存着民族的传承,这些在杀戮面前依然坚持着记录和书写教育的拉比,和那些在黄土漫天中倒毙路旁的华夏士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文明的传承者,在这场与时间的竞赛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群普通人的史诗,虽被黄沙淹没,其光辉依然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