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8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21

() 哭过也伤心过,但是日子还得过,张轨书记擦干眼泪,才发现此时的凉州似乎变了个天地。

随着战乱频繁,散居在关陇地区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起兵游走,形成庞大的流动军事集团,后世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一带雄主苻坚大帝的先祖氐人首领蒲洪,以及开创了后秦帝国羌族姚氏先祖,姚弋仲先后起兵,成为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并且向着已经成为乱世的关中,中原方向进发,而关中,中原的晋人,则纷纷逃亡,其中很多由于道路被阻,无法南下,或者留恋北方故土,不愿南下的民众,则逃亡凉州。

一时之间,姑臧城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而冀城,南安等靠近关中的地区,更是人满为患,逃亡的民众抛弃了家产,牲畜,财物,需要安置,需要粮食,需要生活,生产物资,而且已然是秋季,还需要建造房屋抵御寒冬,张州长忙的不可开交。

凉州虽然相比中原而言,享受了难得几年的太平时光,但是物资储备依旧不充足,作为最晚归附帝国的州郡,即使是在武帝辉煌时期,依然战火不断,因此,张州长接纳难民,安抚民众,需要很大的决心。

麻烦的并非决心,而是人心,因为大家很快发现,光有了吃喝,住行还不够,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户口问题。

这不是在开玩笑,千百年前的先祖也面临着同样的户口问题,举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要上凉州重点小学,老人要办养老保险,全家还有可能要吃凉州低保,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官员。

这些移民大部分并不是如同一盘散沙的前来凉州,而往往是在同族或者同宗的士人带领下,集合抱团,才一步一步走到凉州,否则一路上匈奴骑兵的袭击,野兽的侵袭(关中已经成了巨大的野生动物园),还有饥饿,都不是小户家庭能够单独抵御的,所以抱团而来的他们往往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其中的带头人,就是带领他们前来的士人。

既然是士人就要有官职,张州长那个时代,让无数人又爱又恨的科举制和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还没发明,想要有官职,除了个人的才能,品行之外,还要有所在州的中正官的推荐才行,换句话说,如同现在的高考校长推荐制,没有中正官的推荐,再有才能也没法进入体制内,这就决定了张州长绝对不能把这些难民简单的安置到凉州各个郡县中。

因为道理很简单,凉州境内的中正官们都是凉州本地士人,在推选后备干部的时候,肯定优先考虑当地士人,先不说裙带关系和走后门的优良传统,就是熟悉程度,也肯定是更熟悉当地的后备干部们,而一旦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后果很简单,就是本地士人和外来士人之间尖锐的矛盾。

还有一层问题张州长不得不考虑到,难民们的财物损失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般是需要给予补助和减税,免除徭役的措施帮助他们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如果将他们分散安置到各个郡县中,难免会引起凉州本地居民的不满。

人口流动不可避免的带来社会关系的震荡和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在当下社会中,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依旧尖锐,更不用说千百年前,生产力和思维观念都不如今天的凉州了,张州长想了半天,大笔一挥,将武威郡分出一部分,专门安置难民,为武兴郡。

武兴郡,在姑臧西北,地理位置距离姑臧较近,同时,这里和凉州富庶的河南地相比,仍旧比较荒凉,可开垦的土地很多,在这里安置难民,不太会发生与本地居民的冲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逃难士人的出路问题终于解决了。

当年张州长考入国家公务员的时候,用的就是凉州安定郡的户籍,帝国偏远地区的文教事业当然无法和帝都相比,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张州长颇有些“高考移民”的嫌疑,而这次设置武兴郡之后,多了一郡的官员,即是安置了逃难而来的士人,而日后,这些士人子弟,也能够避免这些“竞争力”较强的外来士人子弟,“抢”了凉州本地士人子弟的“饭碗”,毕竟,虽然张州长对于教育事业非常重视,但是凉州的底子并不好,其士人子弟在考试方面,也确实无法和这些从关中,中原发达地区的士人相比。

最后还有一点,张州长的执政思路非常明确,凉州如果需要在这胡骑的汪洋大海中存活下去(别忘了北边的鲜卑和南面的羌人,氐人),就必须依靠凉州本地士人的支持,实现州政府的本土化,这一思路,从张轨开始,一直延续下去。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从中原传出的消息一个比一个糟糕,形式一天比一天严峻,直到当年年底,忙了一整年的张州长终于收到了一份能够开心一下的“新春礼物”,秦王司马邺,终于在阎鼎的护送下,到达了关中的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