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9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99

() 在怀帝及其太子先后蒙难之后,唯一的嫡系血亲豫章王司马端也落到了石勒手中,最后的宗室亲王中,司马邺算得上是地位最高的一位,已经把地盘丢了个一干二净,只剩下身边亲兵的豫州刺史阎鼎,护送着司马邺,与贾郡长派来护送的军队,接上了头。而此时,被匈奴兵的残暴所深深刺激的晋朝官员们,终于暂时摒弃前嫌,为了自保而走到了一起。

以冯翊郡长贾疋为首的晋朝在关中地区的官吏自发组织起来,聚拢兵马,向盘踞在长安和关中地区的匈奴兵发动反攻,河内王刘桀和中山王刘曜(没错,刘曜又升官了,从始安王晋升中山王)。先后被击退,新晋的中山王一口气退回匈奴人的首都,把之前打下的关中土地全吐了出来。

实事求是的说,贾疋郡长(内史)等人再一次证明,中华只要自己不没事找事的瞎折腾,蛮族是一点机会也没有的,因为在他们手下狼狈而逃的,是未来汉赵帝国的二位皇帝(刘桀,汉灵帝,刘曜,汉赵帝国的末代皇帝),几乎集中了刘聪手下最主要的嫡系力量,而就在关中形式大好,长安光复再望的时候,中原又传来了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王弥死了。

事情还要从洛阳城陷之后说起,王弥和石勒等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焦点就在于如何处置这座庞大的帝国首都和这些首都的子民。王弥造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虽然是一名在晋朝这个体制内利益受益者,但是在正常渠道下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因此毫不犹豫的抛弃家产和盗贼混在一起,随后又投靠在刘渊帐下,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目的不是破坏,而是满足自己对于权力和征服的快感。

而对于石勒,刘曜等人而言,洛阳代表着晋朝乃至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典范,作为蛮族领袖,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庞大的城市,壮丽的建筑究竟对于自身有什么用处,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于自身实力的评估之后,认为这座城市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守住的。

因此,才有了之后对于洛阳有计划的洗劫,焚烧以及对于被俘人员的大规模屠杀,目的就是彻底摧毁洛阳作为一座城市的功能,使得这里成为一处荒芜之地,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也很简单,那就是“我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别人得到”。

文明被野蛮征服之后的悲哀,往往就在于文明的价值是无法被野蛮所认知,而所谓的融合,也总是建立在鲜血和杀戮之上。

王弥年轻时候到过洛阳,亲身体会过洛阳作为一座帝都的繁华,也明白这座城市在华夏心中巨大的价值,但是在这个拳头决定话语权的时代,他的建议无人听取。

石勒并没有忘记王弥这位运动战的天才,确切的说是没有忘记王弥手下精悍的军队,借口着剿灭各地起兵自保的“盗匪”,石勒盛情邀请王弥吃饭,吃到一半,手起刀落,汉赵帝国大将军王弥身首异处,部众被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吞并。

王弥,一名来自山东地区的富二代,本着玩票和叛逆的精神积极投身对晋朝的“造反”运动,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发挥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的精神,积极主动在“敌后”打游击,所过之处,旷野千里,他毁掉了关东这个晋朝主要的根据地,摧毁了位于洛阳附近和背后富庶的村庄,使得洛阳攻防战的局势彻底改变,最后得到大将军的官衔,然后又被人通道大佬用“黑吃黑”的方法做掉。

对于这样的人,已经无法用什么词评价,死有余辜,罪大恶极是晋朝方面对于他的评价,而单从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他也着实是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扮演好了自己反派角色的二流演员。有些人注定流芳百世,而有些人自然要遗臭万年。

至此,凉州张氏家族未来的三大对手相继登场,建立前赵的中山王刘曜,建立后赵的石勒,以及那个慢慢向东移动,目前还不为人所知,日后要震动整个华夏大地的蒲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