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自由之路III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086

() 第三章,青天之路

这一章的特色,小贴士多,这部分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跳过。其实小熊建议还是看一看比较好,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拓宽国际视野也是好的。

开头部分,小熊要先简单理一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一来扫盲,二来等会讲到社运东传,乃至国共合作的前世今生,都有伏笔关联。

废话省略,进正题。西欧社运,源于何处?19世纪西欧经济猛进,但私人老板的主旨是尽力压低劳动成本,而劳工则希望有种新制度来保障自己,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吸引人心的地方何在?社运者宣传会建立国家福利,劳工保障制度。第一波浪潮,为声援波兰反俄起义,也为了组织联络。各国社运人马汇聚伦敦,搞第一国际,设想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但因为各国文化历史底蕴不同,很快就兵分三股,一个主义,各自阐述。

英国北欧出身的,比较温和,希望经由工人组党入议会,在体制内循序摸索进步。法比瑞士以及南欧拉丁系国家出身的,既想重温法兰西革命的大场面,但又有自由主义传统,他们的设想是工人阶级上位,踢开政府,用工会代替议会,来大民主。德俄出身的,是极端**国度下成长起来的,满脑子想的其实都是彼可取而代之。想通过劳工阶级去开路,但一旦果实到手,摘桃子的就是他们这些先锋队,然后往新官僚,旧体制的路上走,最多画个饼给劳工们看,为了永远的幸福将来时,所以你们现在仍要加倍劳动。

时光流逝,后来又有第二(社会党)国际,但人还是这些人,三派之中,温和派玩自己的,工团系和斧头帮斗得最凶,因为二者都是要发动劳工,基本盘的争夺就不可避免。一战后,斧头帮先在俄国上位,自立门户搞所谓第三国际。但事实上真正的社会主义正统仍是英国的社会党国际。莫斯科那个是自封的伪朝而已。之后,正宗社会主义大旗由英国工党,北欧这些温和派扛。而工团派继续在西南欧发展。后来又跳出个法西斯主义,这份热闹,最典型的莫过于西班牙内战,左翼政府一边和佛朗哥开打,内部的工团派和西共斧头帮一边在巴塞罗那兵戎相见。

二战后,社运三头里,英国,北欧路线的,成熟了,社会党国际修得正果。斧头帮内部官僚极权,对外输出祸水,工团派式微,开始和第四国际(托派)慢慢合流,往拉美去了。直到60~70年代,工团主义才借了斧头帮的壳,在天朝,拉美又露了一回脸。怎么说,起点在黑木崖。任教主为了对付华山派的17年黑线官僚集团,再度拉动草根阶层,强势出击,表面上是为了反修保红,实际上走得就是工团派的经典路线,反体制,反官僚,搞工人革委会,大民主等等。

有人问,这么说工团主义是真对劳工好,刨除被形左实右的青城派破坏的天朝不说,如果一直走下去,能幸福吗?不能。同一时期智利也是工团派执政,搞工人涨薪,物价绑定,认为工人有钱,物价恒定,则消费被刺激,资本家看见商机,一定扩大生产规模,就业机会也增长,整个经济就会良性循环。但理想主义注定要失败,工人真当家了,胃口越来越大,最好是光拿钱不干活,拿高薪闹罢工成为时髦。而有产者,也不是活雷锋,物价上限被锁死,又得把工会当祖宗似的供着,最后无利可图不说,还得养着一群工人大爷。智利经济依旧走上崩盘之路,皮诺切特一出,工团派的执政尝试依旧失败。

总的来看,真正的社会主义想要走通,还得是英国北欧路线,何谓真正理想的社会主义,无非四化,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社会福利化,**多元化。社会主义的真经要是能取到那是很好的,可惜门外汉们总是拜错庙,烧错香。不去大雷音,而去小雷音,不认如来佛,却拜黄毛怪。

以上有点扯远,下面开始进正文。社运东传,先进日本。当时日本在朝的是明治藩阀阶层,在野分成三派,主张借海外雄飞上位的右翼,头山满,内田良平们。中间的民权主义者,西化派的犬养毅们,左边是幸德秋水一伙,他们受法国革命,民权主义各种影响,仰慕当时欧洲最IN的社会主义思潮,当然他们洋文水准有限,见识短浅,根本不知道第一,二国际里头各派系理论有何不同,在他们的认识里,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俄国十二月党人,乃至于工团系,斧头帮,英国工党都是一回事。

这些日本左翼不光自己乱翻译一通,而且二手杂烩宝典介绍给当时流亡日本同盟会里的小兄弟们。这些小兄弟都是些人呢?他们都是同盟会各派系里的读书人,彼此相性相投。带头是这么几个,张继(宋系),戴天仇(孙系),刘师培(光复系),陈独秀(赵系)。能使他们放下各自派系身份走在一起搞理论务虚的原因何在?激进。他们年轻,心理上仍处于F期,因为反清,所以仰慕英雄,因为仰慕英雄,所以崇拜法国大革命,以至于喜欢研读历次欧洲革命史,由此和幸德秋水一伙走近。幸德再把自己乱翻出一,二国际各种社会主义文献拿出来交流,一来二去这几位也就开始入门。从实质上来讲,他们的理念接近法式工团派的无政府思潮更多。而正统的英式社会主义因为温和,所以F们一开始就没兴趣,压根就没传进来。

辛亥以后,这些小兄弟要么往学界发展,要么去南方政坛发展。年深日久,他们也慢慢熬出资历,不是北方学界名教授,就是南方政界元老。这里出一个线头,以陈为代表,由早年法式工团革命,转向倾慕最近成功的俄式斧头帮革命。

第二个线头,由民初二代留日生带出,也生出两个分支。时代进步,人也在进步,他们这一代,功利性目的就比较高。他们认为晚清留日那一代,回去之后靠搞革命上位,他们也可以。主打口号就是反帝。对权力的憧憬一致,但用什么理论武装自己,达到上位的目标,却各有不同。主要就两人,曾琦和大钊。回国以后各在清华北大发展。靠反帝来鼓动风潮,是共同的,但说法不同。大钊从斧头帮的阶斗理论出发,要走俄式道路。曾琦从国家民族角度出发,要搞国粹主义。他们手下更年轻的五四**一代就开始选边站。

本来其实还有年轻的工团主义一派,记得鲁迅文集里,有一个进门就往床上躺,让鲁去替他补鞋的家伙吗?他叫冯三省。五四后,北大**骨干分四波,温和的就是罗家伦这些日后的技术官僚,高级学人。曾琦的国家派,大钊的红世代,以及有工团主义倾向,最激进的冯三省一派。大钊最忌讳的是三省,为什么呢?前面理论部分说过,斧头帮想上位就必和工团派争夺劳工基本盘,唯一不同是胜利后,工团派是真搞工会大民主,斧头帮是要卸磨杀驴,搞官僚**。大钊是如何搞掉三省的?讲义费风波。工团派最左,特喜欢闹。有一次就和蔡校长卯上了。事后讨论处理意见的教务会上,大钊一反过去历次**挺学生的立场,力主严肃处理,最后冯三省派大体被开除。中国工团主义的萌芽被大钊掐死在摇篮里。

大钊与老陈的关系,事实上就是当初黄宋之间的关系。李一面借着陈的老关系与南方联络,一面提携一批后生留俄,培养未来的干部。在李手下成长起来的这批青年,又分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主流派主要是湖南帮和森系,非主流派是外省籍,由张申甫那里引荐而来的那批。同时期,曾琦的青年党也是留法的,于是在欧洲两拨人又一通乱斗。最后都想到了借鸡生蛋的套路,红世代动作快,先占了粤孙,醒狮派则去投了浙孙。

话说回国内,老陈去连接粤孙,开国共合作先声靠的是谁?两个人,其一张继。前文说过,他们年轻在日本时的那段读书小组生活。此刻,张系在广东是在什么地位,张一伙属于辛亥元老派,但非大炮嫡系,原以为陈和自己是老友,仍保有当年法式理想,引陈入粤,是希望两派联手对抗孙系,在广州依托国会搞宪政,实现议会民主。其二戴季陶,他倒是孙的嫡系,当年也是读书小组一份子,并且现在也和陈相近,包括党纲都是他草拟的。

但未何后来张,戴又都和陈分道扬镳?于张,他没想到陈实际上已是俄式代言人了,这和他的法式国会民主愿望背道而驰,于是张派转而与曾琦的青年党接近,率先组成讨赤战线。戴则是决定助蒋,于是和陈决裂。

以上这些人,对中国的未来道路的认知区别到底在哪?简而言之。陈派,红世代看到的是法兰西大革命后的雅各宾时期,以至于俄国刚兴起的布尔什维克,他们认为这条路一以贯之,是对的。张派元老,青年党看到的是大革命后第一,二共和,议会民主,他们认为这对。而戴则既看见大革命后的恐怖断头台,又看见议会民主之弊端,他认为要出拿破仑,强人的开明**才是对的,所以他选挺蒋这条路。

独秀说过,国共合作以来,三人最难忘。失掉一个朋友(张继),一个朋友的离开没想到(戴季陶),但也得到一个朋友(廖仲恺)。廖的出场,就引出下一个话题。孙嫡系们的卡位战。孙春秋日高,接班问题暗流涌动。廖与蒋属于那种有心人,有愿望,但也知道论资排辈,自己进不了前三顺位,于是选择先打实自己的基础。蒋选军队,走中左路线,再待机而动。廖走向左翼,外联俄国顾问,内靠自己的老婆和西宫的姐妹淘关系,走外戚路线。将来预备虚尊女主,托庇外人,自己来无冕之王。

孙系里排在第一二顺位,真正有顺承大统福分的就是汪,胡。到底选谁,炮哥也在观察。广东人的观念大家也知道,天大地大莫过于自家的仔大。大炮也不例外。就试探左右手,你们看我的科仔怎样?汪答,不错,不错,将来再多历练历练,一定是偶们事业的好帮手,好苗子。胡答,不好,做广州市长,市政上经常出篓子,每次都要偶替他擦屁股,把偶忙死了,还要多历练才好。炮哥一听,心里有数了,汪听着客气,但心里恐怕没打算把位置捂热再转给偶的仔。胡呢,听着像数落,但实际就是辅弼大臣该说的话,透着温情和忠心。计议已定,立胡。汪败了,第一顺位失守,不得不转而换跑道,走左翼路线,去和廖共戴一主,互别苗头。

这里再补一点,孙太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主流史观一般都给他戴顶托庇父荫凉的纨绔子弟帽子。但小熊观察到也未必。虽然因为各种历史机缘,他后来没机会真正上位,但太子其实有那么点刘禅大智若愚的样子。例如,热河抗战时,前线有消息传来,说殿帅引军归顺了伪满。中常各委员就问在座的前太子,有什么看法。太子答,假消息。群臣,何以见得?太子,姓孙的,从来就没有投降的将军。群臣刚想窃笑。太子又说,殿帅掘过满清皇陵,现在若去投满洲国,岂不是找死。众人又不得不叹太子说的有理。后来切实消息传来,殿帅还真就是热河抗战的英雄。太子失位后,居朝为官的日子里,发表的政见大体如此,前半句混不着调,后半句却又透着理,深得韬晦之道。大炮有仔如此,也算安慰。

大炮身后就更热闹,派系争斗明朗化。先是元老派借着孙的灵柩,抬死人压活人在北方发难,要求清党护国,称西山会议派,当时广州左翼在全盛期,虽有摄政胡派的同情,西会派还是被开除出党。然后是汪借着廖案,既除了一个在左翼内部能和自己在苏联顾问面前争宠的对手,又顺势把脏水泼向摄政的胡摄政,成功去胡去,蒋系也顺势来踩了一脚,把军中许崇智的老粤系给踢出局。

接下来,左翼盲动失败,蒋借势逼汪出走。又经由北伐收天下人望,之后的剧本,基本进入蒋导演时间。蒋为什么又能在蓝营内部最终胜出呢?从各单方面实力对比来说,蒋都不是最强的,论党统,汪胡,甚至西山派都比他正,论军力,新桂系,冯基督也与他不相伯仲,论财富,两广积聚不在上海之下。蒋胜出靠的是什么,自身各方面实力平均,对手又跛脚严重。具体就不展开了,这都属于历史基本常识。好比选美,有人前突后翘,比例完美,但生就一副夜叉模样,有人天生丽质,偏又只是五短身材。而最后胜出的,必是那身材匀称,面貌清秀的。

江西的斧头帮,是下一个重点。斧头帮的初期源流,已然讲过。斧头帮被逼转进,于公于私原因有二,内部派系之争,加上外部先天客观大环境。先说私,自广州以来,湖南帮一直是主流派系,工运,农运,**处处占先,而非主流派则一直吃瘪,直到**过去,湖南帮在国内遭受重挫,而非主流派借助二代留俄的海归派回归,乘势而起,全面夺权,通过上海整党,宁都篡军,苏区夺嫡一系列动作反攻倒算,最有名的主角自然非不群莫属。他的策略是隐在年轻气盛的海归派身后,操纵对湖南帮的清算,并打造自己的华山班底。当然也不是没人看清岳掌门的面目,例如秋白,他是帮内第一个看穿不群的人,并在软禁时期和同为天涯沦落人任教主提及岳掌门的为人,这也是他日后被遗弃在南方的主因。以微笑温情的方式,给对手致命一击是岳掌门的一贯手法。

再说公,光是内耗也不能算战败被逼跑路的主因。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情地缘环境,政治问题归根到底是个社会资源成本核算问题。南方时期,割据的那些地区,基本都在山区丘陵,水网泽乡,本非人口稠密区,又多是赤贫之地。加上以南方那种小自耕农的乡村社会环境,当地可被用来组织动员的人财物力有限。无法负担大规模战争,虽然看似有一支几十万人部队,恍惚间是在全盛期。但这已是当地社会后勤所能负载的最大值了,等到南京内部削藩大致完毕,全力发飙西向,那崩盘是注定的。至于内部斗争,肃反,战术失误无非是加速这一进程而已。当然对任教主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要是中央军再晚来几年,湖南帮最后这口气大概也被岳掌门一伙给断了。哪有后来半路借兵败鼓噪军心,靠湖南乡情打动闻天,最后咸鱼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