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伊朗的革命之路III
作者:信王朱由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97

() 第三章,白色革命

复辟后的国王,面临国内各种势力,又该何去何从?为了避免爆发更大规模的外来红色革命(伊人党),和本土黑色革命(宗教界),那他只有一个选择,进行自上而下的白色革命,也就是加深伊朗的世俗化,现代化程度。白色革命的核心,就是土改。整个一套改革,毋庸多说,很多国家转型时期都用过的老办法而已,由国家出面赎买大地主的土地,然后有钱了的地主进城转变为工商业资本家,带动现代工业,至于农村土地再由国家低价出售给农民,并提供各方面保障,促成贫雇农转化为小自耕农等等。

方案当然很好,初期效果也很不错,但到了后期,事情慢慢就会起变化。农村土地分配问题的解决,红色煽动分子固然失去了一块阵地,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土地不增,人口增,到了77年底,伊朗全国人口中不到16岁的占了一半,30岁以下的占了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又有一多半生在农村。国王也作了相应补救,一是拼命扩军,二是加快工业化,招收大批产业工人,但农村总还是有大量剩余人口,这批人就只有涌向城市,成为朝不保夕的民工。

至此农村社会分裂为两大阵营。藉由土改而兴起的富农与小自耕农(有地农民),以及从军的农村子弟(领饷农民),忠于国王。另一部分则是心怀不满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和城镇中受到现代化工商业冲击而破产失业的传统巴扎商人,小手工业者构成了城市边缘人群。只有宣扬平等,博爱的宗教能让他们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在城镇之中,十余年改革下来,也有分化。中产阶级兴起,这是一批要求深化改革,与拥护国王的官僚买办争锋相对的自由民主派。除此而外,在大批工业企业中,由伊共控制的各类工会,打着为工人谋取最大利益的旗号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伊朗当时虽然号称新兴发达国家,工人生活条件不错,但得分如何比了,一个普通工人月薪450美金,海归工程师3000美金,官方经理4500美金,美国高管9000美金,有这么大的落差,再加上有失业危机,自然就有了伊共活动的空间,而且说来搞笑,伊共的左翼骨干分子,几乎全是当年白色土改的受害者----大地主的二代子女们,刚好与同时期天朝那些反对红太阳的走资派的狗崽子们相映成趣。只要自身利益受损,一边是由白入红,一边是由红入白)。

就在整个社会的分化重组,即将进入第十六个年头之际,国王一次错误的外交选择,敲响了自己的丧钟。在76年度的美国大选中,国王贸然把大量石油美元投注在共和党的福特一边,不想新上台的居然是民主党的卡特。

这就尴尬了,伊朗国王赶紧出访盟国,想去给卡特拜个晚年,但还是晚了。从此后开始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政府频频给伊朗国王施加强大压力,盟国认为既然伊朗在经济上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那在政治上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由此引申要求开放党禁,报禁,让伊朗改革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王无奈,只能做出让步,撤换了保守派首相,换上了更倾向于改革的新人。政治环境一旦宽松,自由派自然要不失时机的出场。稳健一些的是当年摩萨台创立的民族阵线,更激进的还有自由运动。而游戏一旦开了头,没有道理只让共和派一家参与。红色的伊人党,黑色的毛拉们也都跃跃欲试。

国王的老对手,宗教领袖霍梅尼也自流放地发来最高指示,要求全国信徒投入到反对国王的运动中去。领袖本出身于一个来自克什米尔的宗教世家,自小就皈依真主,在60岁以前一直服务于宗教圣城库姆的神学院,桃李满天下。之所以入世扛起反对世俗王权的大旗,其实源于一次偶发的事件。早在白色革命前夕,伊朗地方选举中就有过让无知妇人参与的法例,领袖认为这与宗教教义不符,于是出来仗义执言,由此走上与王权对抗的道路。

同时期,国王的亲戚们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天下人的箭靶。根据当时各路坊间消息,国王的孪生姐姐,长公主阿什芙尔,拥有当时海湾地区最大的赌场,以及鸦片种植园区,而且面首无数,黄赌毒俱全。

王后法拉,更是一绝,她自幼丧父,与母亲寄居在舅舅家中。后来留学法国学习艺术,课余时光是兼职于当时首相公子在巴黎开办的高级俱乐部的应召女郎。时来运转,恰逢国王当时刚刚失恋(前度女友是个好莱坞女星,没嫁给巴列维而是转投摩纳哥亲王的怀抱),正处于感情空窗期,法拉乘虚而入,借助援助交际的机会,飞上枝头变凤凰。

新皇后酷爱奢华,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国舅一家垄断了伊朗所有公共工程招标,王后自己的内廷办公室是国内最大的珠宝分销商。至于王后的老妈,更是搞怪。原本德黑兰大学所有学生伙食全由王家赠与,但自从这位老太太主理后勤之后,所有大学生的免费伙食,全都被老太太送去黑市倒卖,变成了国王丈母娘的私房钱。。。。。。

总之山雨欲来风满,到77年底,伊朗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