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彻悟
作者:萧楼散文全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04

闻声彻悟

文/萧楼

“闻声彻悟”,莫名的就对这四个字有了兴趣,用手机照了下来。 @本章节孤独手打 @

现在我坐下来准备写这次宁波行程的感觉,就想用它来作为标题。仔细想,还是有些文不对题的,好在我的文章一贯都是这种样子。这四个字,现在使我直觉联想到的是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那个要找监狱过冬的可怜人,当他百折千回的想走进监狱最终失败时,听到了教堂的悠远钟声,忽然醒悟了。但这个时候,他却被送进了监狱,真是含泪的微笑。这可以勉强说是闻声彻悟,但真正的能够闻声彻悟,大概不易。说一句粗俗的话,人彻悟了,大概也就该去见阎王了。

路途中有种错觉,以为是二十年前到过宁波的,现在坐回上海细想,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宁波的变化很大。昨日补读前几日的旧报,读到赵长天先生读贾平凹最新的一篇长篇,赵说他带着贾的长篇去宁波扫墓,在宁波的宾馆里阅读,很有些亲切。赵长天先生是我们原上级单位的,有过几面之遇。

现今的宁波可能过于繁华了,我喜欢这座城市。但我们只是走马看花,并不能实际的了解她。我总以为,有收获的旅行,一定得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人家,小店茶楼。我们住在宁波的城隍庙附近,夜半在宾馆里喝了些酒,几个人在路上散步,街上依旧热闹,商厦毗邻,我以为胜过上海的城隍庙。路口有非机动车的风雨亭,是很人性化的,导游说,这个最早来自于杭州。在街边是些花坛,隔离了行人道与车行道,几乎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减少交通事故。街上人多,漂亮女孩居多,也为宁波的街景增加了亮色。

次日清晨我们来到溪口,是老蒋的故里。这个地方常留存于我的记忆里,模糊了,到达的时候,天下起了密密的雨,我在寻找记忆。与绍兴鲁迅故居有些相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了,更像是博物馆了。三十年前,我与同行者曾在这条当时还很乡村的街上的一家小饭店午餐,现在街上的小饭店都没有了,代替的是一排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千篇一律,几乎都在卖千层饼之类的土产。

从溪口回到宁波,我在找寻三十年前的旧迹,已经找寻不到了。车子路过甬江的时候,我记得曾经到过甬江,一路是很简陋的门面小店,还有海产品自由市场,现在都是高大繁华的商业大厦。

回沪的这天上午,我们来到天一阁,只有这里是与记忆中的是相似的,一直记得往天一阁路途中的街景绿化很美。天一阁在记忆中只是一幢藏书楼,三十年前,我是上过楼,看过里面的藏书,这次却发现,除了楼还有花园,不知是当时花园没有开放,还是我的记忆错误。

东钱湖是第一次到,曾经有过机会来这里。当时我在航天局修志办工作,市里有个来这里的疗养名额,我放弃了,觉得与陌生人一起旅游不自在。东钱湖很大,我们到了一个角,导游说,这里是一个孝子仿普陀造的一个小普陀,我们进入了寺庙,拜见了观音,怀着虔诚的心,但我并没有跪拜,我大逆不道的想,观音也没有能够保佑我的母亲。我以为寺庙的总的气势环境,不能与天童玉皇相比。三十年前的天童玉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记。

导游在前往东钱湖的路上,给我们补着佛的知识,大乘佛教与小成佛教,什么是大兹大悲,后者似乎心里知道,但不能表述出来。导游说,慈是给众生一切快乐,悲是去众生一切烦恼,大是高的境界,我只能记叙个大概。说罗汉只能知己,菩萨知己知彼,佛不仅知己知彼,还大慈大悲。听的时候想,是应该补补这些知识。导游说,胡适之先生说,佛教是哲学的哲学,还说赵朴初先生说的,佛教是一种知识,毛主席曾多次予以引用。导游说,有一次什么会议,有个标语振聋发聩,大意是: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心平则天下平;心静则天下静。我以为很是。

去宁波的车上,经过杭州湾大桥,车在桥上有半个多小时车程,天气不是很好,雾蒙蒙的,就在翻阅一本书,读到曹聚仁先生的《旅行》和王了一先生的《溜达》等,王了一就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在文章里说,“每到一个城市,恨不得在三天内就把全市的街道都走遍”,我也有这个心思。王力先生说,有位太太对他说,不仅你们男人喜欢看街上的那些太太小姐们,我们女子比你们更甚。我也喜欢看街上的美女,但是我们都不便于说出而已。曹聚仁先生则说了出门的种种,他的那种旅行,与我们现在的这种情形完全是不一样的。

“闻声彻悟”四个字出自于东钱湖的寺庙里,我这辈子是不能达到闻声彻悟的境界了。进入圆通宝殿时,七八位尼姑正在念经,我一旁站着,心里有了安定。我喜欢念佛的声音,尤在现在。现在在家或者在谋生的单位,听到网页上的藏语大悲咒或者六字真言,我的心就有了片刻的宁静了。